一位老师上课时发现有同学不认真听课,在玩手机。老师走过去,收缴了手机,谁知那个同学当场大哭求饶:“老师,求求您,还我手机吧!我玩的手机小游戏马上就要升级了……”呵呵,明显这位同学是一个手机成瘾者,似乎离了手机不能活呀!
瘾从何来
瘾是什么东西?生理科学对瘾的来源早有研究。
在各种各样的刺激下,人身体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激素,其中有些激素与调节人的精神状态有关。比如给人带来愉悦的多巴胺,让人增强力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帮助人减少痛感的内啡肽,还有给人勇气的催产素等。这些激素可统称为快乐激素。
日常状态下,人体释放出的快乐激素量是很少的。少量释放快乐激素是为了让我们维持心情平静和体态平稳。一旦快乐激素释放过量,人就会表现得得意忘形、手舞足蹈,容易失态出丑。
一个人在完成了某项任务之后,身体就会释放快乐激素,引发人的愉悦感,就像我们平常取得一些成功之后会获得的满足感和光荣感。
快乐激素让人产生愉悦感,是对一个人的奋斗进行精神奖励,然后让人继续奋斗下去,直到取得成功。生理科学家发现,奋斗的收获与快乐激素的释放量成正比,即越成功快乐激素的释放量就越多,所以说越奋斗越快乐,越快乐就越奋斗。
一个人如果通过奋斗令人体释放快乐激素,保持高昂的工作或学习热情,那么这个人将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人。基于奋斗成功而产生的快乐激素并不是人体的负能量,而是让人坚持完成艰巨任务的正能量。它是激励人类坚持从事长期、有计划的活动,更好地适应环境,最终成为地球主宰的化学秘方。
可是,有些情况下人体释放的快乐激素却是一种负能量。人是有惰性的,所以人有时候讨厌奋斗。有些人虽然讨厌奋斗,但不讨厌快乐。不奋斗,哪来的快乐呢?原来,真的有不需要奋斗也能收获快乐的途径。生理科学家发现,通过吸食烟酒或毒品等方式替代奋斗,也能刺激人体释放快乐激素,从而让人得享愉悦,并且人体很容易对这种用替换物质带来的愉悦感产生依赖。然而,一旦吸食不到烟酒或毒品等,或是吸食的总量不足,人就会出现空虚、失落、头痛、痉挛、惊厥等身体上的痛苦感,这种痛苦感又迫使人拼命去追食烟酒或毒品等,因为烟酒或毒品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非常巨大,所以吸食者是饮鸩止渴、慢性自杀。
我们这里所说的瘾是指由于神经中枢经常接受某种外界刺激而形成的习惯或依赖性。生理学家用最简单的一句话告诉我们瘾从何来:源于一个人没有走上以奋斗为乐的正道,却走上了借不良刺激寻乐的邪路!
【科学探索】
人脑里有太多的奥秘,以前脑细胞传递信息的方式一直不为人知。直到1958年,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首先发现了人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脑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中介物质,这才渐渐揭开了脑细胞进行信息传递的许多奥秘。多巴胺的发现,成为人脑科学的里程碑,正是基于这个伟大的发现,卡尔松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奖。
【趣味链接】
广东韶关动物园的一只猴子长年累月地受到了变相吸烟训练:驯养员的二手烟、扔掉的烟屁股成了这只猴子每天晚上的提神物。许多游客看到猴子吸烟时的样子非常滑稽,也会主动扔烟给它吸。不到半年时间,这只猴子就染上烟瘾无法自拔,并且身体日渐羸弱。
初审:彭常凤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