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孩子沉迷手机咋办?专家建议:用陪伴替代强制管控

2025-07-04 15:29 作者: 向莉莉 吴昊 何可 来源: 0 次阅读

暑期即将到来,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增加是青少年暑期常见的问题,家长采取哪些措施能帮助青少年改善沉迷行为,减少电子依赖?近日,省第二人民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周旭辉就此支招,供家长们破解难题。

周旭辉建议,首先,行为比说教更有力量,家长应先做“放下手机的榜样”。第一,回家先做“手机减法”。回家后,主动把手机放在客厅充电,特别是晚餐时、孩子学习时,尽量不碰手机,用“我在专注陪你”的态度代替“别玩了快学习”的唠叨。第二,需要用手机时提前“打招呼”。如果临时要处理工作,就告诉孩子缘由,让孩子知道,你用手机是有原因的,不是沉迷娱乐。第三,多给孩子“高质量陪伴”,孩子感受到被关注,就不会总从屏幕里找存在感。

其次,公平约定比单方面禁止更有效,建议开个家庭会议,全家一起制定“手机使用规矩”,明确“能用”和“禁用”场景。比如约定“每天上午9—11时写作业,这段时间手机放客厅;下午3—4时可以自由使用,但不能边吃饭边看手机”“考试前一周、亲戚聚会时,全家都不玩手机”,家长也要遵守,不能双标。此外,还可以制定“弹性奖惩机制”。比如规定每天使用手机不超过2小时,如果多玩1小时,第二天就减少0.5小时。如果孩子主动遵守,可以奖励“周末多玩1小时”或者“去游乐园玩1次”。避免用“没收手机”这种极端方式,容易引发逆反心理。

同时,建议优先给孩子“功能机”。小学和初中低年级的孩子,其实没必要用智能手机。可以先买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儿童手机”,等孩子自制力强一些,再逐步开放功能。

最后,孩子沉迷手机,很多时候是因为“没事做”,本质是“现实生活不够丰富”,与其严防死守,不如多花点时间陪他们探索世界,安排“有趣的线下活动”,让孩子发现“现实比屏幕更好玩”。当孩子在现实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自然会放下手机。

周旭辉特别提醒,如果孩子出现以下3种表现则要高度警惕孩子可能已经手机成瘾:使用手机行为失控,日益沉迷于手机;有戒断症状,终止玩手机时出现易怒、焦虑,甚至冲动行为等;耐受性增加,需要不断增加手机使用时间或投入程度才能获得满足感。家长观察到孩子出现以上三种表现一定要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初审:向莉莉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分享到:
头条推荐
数字创意“造梦人”丨《科技湘军勇登攀》创新创业演讲季第八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