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记者从省草地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专家、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草业科学系张志飞教授及团队与省国有林和种苗工作站商定,省草地研究中心计划于2023年对我省野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普查,并建立我省野大豆资源分布图谱。
野大豆又名野毛豆、野黄豆等,是我国首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被列入《中国稀有濒危植物》红皮书,属渐危种。野大豆可用作饲草、绿肥和水土保持植物,其种子及根、茎、叶均可入药。
今年6月,张志飞及团队在浏阳市休耕的试验地内发现大面积野大豆优势群落。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现的野大豆群落今年经历了我省罕见的春夏高降雨量,以及夏秋持续高温干旱后,仍生长旺盛,同时在酸性黄壤中形成了丰富的根瘤。
“这片野大豆兼具大豆幼苗耐涝、成熟期耐旱等特性。这些特性对获取优质抗性基因,以及选育适应我省气候的大豆新品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张志飞向记者介绍说。
对此,张志飞迅速组织成立了野大豆资源研究专题小组,进行野大豆植物学性状和农艺性状调研。目前,专题小组已初步完成野大豆不同生育期植物学特性观测、植株营养成分和饲草产量测定以及种子萌发特性观测等研究工作。
张志飞及团队将持续开展野大豆抗逆基因挖掘及种质创新。未来1~2年,省草地研究中心计划完成我省的野大豆资源普查工作,建立湖南省野大豆资源分布图谱,为开展野大豆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
据介绍,野大豆与大豆有亲缘关系,抗性强且遗传品质好,是唯一能和栽培大豆杂交且杂种可育、分享种质资源库的野生种。我省建立野大豆种质资源分布图谱,将有助于推动野大豆优质基因的深度挖掘和开放共享,还能通过野大豆选育优质新品种大豆,保障大豆种子安全并减少我国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初审:向莉莉
复审:傅仁斌
终审:袁万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