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国基,谷为民命。10月19日上午,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首届大会分论坛“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的‘内外兼修’”在长沙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国内外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企业家代表及专家学者共话全球粮食安全,直面现实风险与发展机遇,为亚洲、世界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旷日持久。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终身荣誉主席高占义在大会致辞中提到:“当前全世界只有30多个国家实现粮食自给,只有6个国家有能力输出粮食,绝大部分国家还在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而努力奋斗。”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表示,据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2020年有7.2亿至8.1亿的人面临饥饿,有23.7亿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食品。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赵炳然在专题报告中指出:“到2050年,全球人口再增加23亿时,在现在的基础上还需要增产粮食70%。”他提出,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达到143亿亩,而我国也有盐碱地15亿亩。其中3.4亿亩具备种植水稻的基本条件。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已经在1.15亿亩上种上了粮食。如果说把具有潜力的盐碱地种上水稻,无疑将对粮食安全发挥重要的作用,盐碱地上种水稻还可以创造巨大的生态效益。
在会议高端对话环节,专家学者分别就“怎样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展开对话,对粮食安全问题做出权威和专业的判断和分析。
国际水稻所首席研究员乔哈尔·阿礼长期致力于世界粮食安全的研究,他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任性”也对粮食造成极大影响。他倡导建立一些有力量的国际组织,来帮助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地的贫困人口度过粮食危机。
“种业安全的关键是种源安全,核心是种业科技的自立与自强。”隆平高科研究院副院长王凯提出:一要加快完善种业创新体系,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让企业有机会参与农作物育种专项、新品种培育,真正与市场接轨,满足粮食安全的需求,以及人民食品安全的需求;二要加快推进种子法的第四次修改,为种业发展创造良好氛围;此外,希望相关部门落实国家种业行动方案的相关政策,支持企业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走出国外,参与国际的种业竞争,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国际竞争力。
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项目主任于鑫十分关注生物多样性问题,她认为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紧密相关,山林、河流、耕地都是可贵的资源。一方面,目前还存在粮食危机、营养危机、温饱危机;另一方面,又有很多粮食被浪费,这也相当于浪费了各种资源。
初审:向莉莉
复审:傅仁斌
终审:袁万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