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历史,波澜壮阔,气吞山河;有一种记忆,刻骨铭心,永不褪色。80多年前,一支濒临绝境的队伍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历经艰险,走向民族救亡的前线,走出了中国革命崭新的局面。这是一次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史诗般远征。这一远征,因其屡屡突破人类生存极限和给中国革命带来绝处逢生的转机,而彪炳史册。这便是长征。
红军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极其辉煌壮丽的篇章,同湖南生死攸关、紧密相连。湖南是红军长征较早途径的省份。红军长征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发端于湖南,红军在长征中经历的许多重要战斗发生在湖南,红军长征中的各级指导员一大批来源于湖南,参加长征的一部分红军部队从湖南踏上漫漫长征路。可以说,长征的历史是湖南人民参与创造的,长征的胜利是湖南人民参与取得的。湖南对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性贡献永载史册。
当年在湖南,共有3支红军队伍经过这里,分别是: 红六军团、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
第一支队伍:红六军团。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探路。1934年7月23日,红六军团接受中央关于转移到湖南创造新根据地的训令。1934年8月7日,任弼时、萧克等率红六军团从湘赣革命根据地突围先遣西征,桂东寨前誓师,千里迂回湘南,艰苦转战湘桂黔边,跨越敌境5000多里,历时80多天,历尽千辛万苦,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进入黔东在印江木黄与红二军团会师,胜利完成战略转移任务。转战期间,他们不仅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而且探明了敌情、查清了民情、侦察了地形,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开路的先遣队作用。之后,红二、六军团展开了湘西攻势,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牵制了湘赣黔10多万追剿中央红军的敌人,从而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有力地策应和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第二支队伍:中央红军。湖南是中央红军长征时最初选定落脚的省份。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分别从赣南、闽西出发长征。1934年10月30日入湘抵达湖南境地汝城,中央红军在连续作战冲破敌人三道封锁线,进入湘桂边境后,又面临着蒋介石的重兵围堵,被迫决定从广西的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终于冲破敌人的封锁,进入湖南境内。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通道县举行会议,重新调整了红军战略转移的方向,决定转兵贵州。中央红军在湖南历时45天,途经湖南今天的16个县、市(区),与敌人殊死搏斗,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革命篇章。
第三支队伍:红二、六军团。1935年11月,当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敌人调集30万重兵再次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任弼时、贺龙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作出了突围转移的决策。红二、六军团自1935年11月19日桑植的刘家坪和瑞塔铺出发,神速突破澧、沅二水,巧妙迂回湘中,在芷江便水地区与尾追之敌激战,伤亡较大,但毙伤敌人近千,迟滞了敌人的追击,红军得以从容向黔东进军。1936年1月8日进入黔东。此时负责掩护的红18师经过浴血奋战,也突破重围,在黔东江口与主力会合。红二、六军团从桑植誓师到出湘入黔,历时近两个月,途经湖南(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域划分)23个县、市、区,转战数千里,成功地实现了原定战略意图,进入预定地区,北上抗日。
这三支长征的红军队伍在先后一年半的时间里,途经湖南现在的9个市州48个县市区的广大地区。在湖南境内转战期间,在湖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一路浴血奋战,粉碎了敌人数十万兵力的围追堵截,为夺取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湖南既是红六军团西征的落脚点,也是红二、六军团会师后长征的出发点,更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起死回生的重要转折点。红军长征在湖南,可谓惊天动地,九死一生,柳暗花明。并且红军长征在湖南经过的县份之多、地域之广、时间之长、影响之大,在长征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红军长征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湘籍领袖和将帅群体,为长征的胜利建树了丰功伟绩。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授衔军衔制。其间,共有202名湘籍将领被授予将帅军衔。其中有171名开国将帅参加了红军长征先遣和长征,占湘籍开国将帅的85%。在成千上万的湘籍长征红军指战员中,上述将帅是一批载入史册的代表人物,还有数不清的无名英雄。这足以反映湖南共产党人、红军战士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英勇参加万里长征,他们所谱写出的一首首英雄史诗和不朽战歌,令后人缅怀和铭记。
初审:冯玉洁
复审:马林虹
终审: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