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湖南科技报》2021年5月13日 第4792期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这首写于1957年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词中提到的“骄杨”就是毛泽东的妻子、伟大战士杨开慧同志。杨开慧出身于书香门第,是闻名三湘的大学者杨昌济的掌上明珠,她不仅是毛泽东的革命伴侣,也是一位贤妻良母,还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无论是在革命事业中,还是在婚姻生活里,杨开慧和毛泽东都达到了高度的契合,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伉俪志同,红色布道
1915年夏,毛泽东和蔡和森、邓中夏、陈章甫、萧子升一起拜访老师杨昌济,正是这次拜访,杨开慧见到了父亲经常称赞的学生毛泽东。当时毛泽东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他的身边围绕着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他们满怀改造社会的雄心壮志,急切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经常与老师杨昌济纵情畅谈,从治学方法谈到做人的道理;从国家的兴衰谈到自己的抱负。在此过程中,杨开慧被毛泽东的才情志向深深吸引。
1918年,在杨昌济的推荐下,毛泽东去北大图书馆做了助理馆员,杨开慧与毛泽东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多,爱的种子在二人心中慢慢扎下了根。1920年,杨昌济病逝,杨开慧随母亲、哥哥回到老家湖南,她就读于福湘女中,全力支持毛泽东成立的文化书社。1921年夏,杨开慧转入岳云中学,成为男女同校的第一批女学生。杨开慧在工作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成长,不久她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0年的冬天,19岁的杨开慧和27岁的毛泽东结婚了。他们结婚并不像封建婚姻那样按烦琐的程序来,杨开慧说:“我们不做嫁妆,不坐花轿,不举行婚礼,不做俗人之举,婚事新办。”在婚后的日子里,毛泽东在长沙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动,杨开慧都满腔热情地参加,竭尽全力支持。1921年毛泽东参加党的一大后回到湖南,组建了中共湖南支部,任书记。杨开慧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担负了中共湘区委员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还协助毛泽东到文化书社、船山学社等地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发动工人运动,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她深爱毛泽东,坚信他领导的革命事业,毛泽东也为自己有杨开慧这样一位忠实的战友和助手而自豪。
婚后7年,杨开慧连生了三个孩子。1925年2月,杨开慧随毛泽东回到家乡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成立秘密农民协会。杨开慧协助毛泽东创办了20来所农民夜校,并亲自到农民夜校授课。一批优秀的农运骨干,团结在他们身边。1925年6月,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在毛泽东家宣告成立。从此,党的思想开始在农民中得到广泛传播。
书信载情,柔肠百转
1927年8月30日,根据八七会议精神,毛泽东赴湘赣边领导秋收起义。杨开慧带着文件箱还有孩子们回到家乡板仓,开展地下斗争。白色恐怖中,敌人到处搜捕共产党员,在长沙已经有多位共产党人惨遭敌人的毒手。杨开慧在思念与希望中独自带着孩子度过了一千多个日夜。杨开慧深知敌人不会放过她,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她悄悄地作好了应变的准备。
杨开慧给一弟杨开明写信托孤:“亲爱的一弟,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唉,它那冷酷严肃的面孔!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而且可以说是我欢喜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我有点可怜他们!”“我决定把他们——小孩们——托付你们,必须得你们各方面的爱护,方能在温暖的春天里自然地生长,而不至于受那狂风骤雨的侵袭!”
毛泽东是杨开慧刻骨铭心的爱恋,她把对毛泽东的思念和依恋写成了书信:“即使你死了,我的眼泪也要缠住你的尸体。你是幸运的,能得到我的爱,我真是非常的爱你呀……”“谁把你的信带给我,谁把我的信带给你,谁就是我的恩人。天呐,我总不放心你,只要你好好的,属不属于我都在其次,天保佑你吧!”“又是一晚没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你那里去,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我的心头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你,一头是小孩,谁都拿不开,我要哭了,我真的要哭了,我怎么都不能不爱你,我怎么都不能……”
然而天意弄人,这些信并没有寄出。当时,形势非常险恶,收信和寄信的行为,必然会增加被敌人发现的危险。这些信不能直达收信人,只能藏匿在故居老宅的墙缝中。1982年3月10日,修缮杨开慧烈士故居时,这些信件才被发现,纸张已经发黄,有几页一些字迹略有残缺,这些文字承载的杨开慧在等待中的伤痛、挣扎、思念和无奈令人唏嘘不已。更令人遗憾的是,书信的收信人——她的爱人毛泽东也已经离世6年,再也无法读到杨开慧的书信,她所生的三个儿子,也仅仅留下了一个。
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1930年,红军两次攻打长沙,湖南军阀何健把对朱、毛红军的仇恨都发泄到杨开慧身上,悬赏一千大洋捉拿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被捕,敌人先是将她关在长沙警备司令部,后来又关进长沙陆军监狱署。无论是在长沙警备司令部,还是在陆军监狱署,杨开慧每天都遭受着非人的折磨,有时一天对她提审五次,皮鞭、木棍、压杠子,敌人的肉刑全部用尽了,但她坚贞不屈:“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
杨开慧被捕后,亲朋好友以及各界名流开始营救她。敌人答应:“只要登报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以获得自由。”杨开慧坚定地说:“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我死不足惜,只盼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1930年11月14日,敌人在浏阳门外识字岭残忍杀害杨开慧。令人悲愤万分的是,据杀害杨开慧的刽子手后来坦白,杨开慧被枪决时,身中两枪,并没有死。当天下午,刽子手接到命令再去补枪,看到杨开慧周围的枯草被血迹浸透了一大片,痛苦的杨开慧嘴里满是泥沙,指甲深深地抠进了泥土,而刽子手对此无动于衷,毫不犹豫地补了一枪。杨开慧牺牲,年仅29岁。
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寄信给杨家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常怀念杨开慧。1957年,他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第一句就是“我失骄杨君失柳”。对女子的称呼本应用“娇”字,章士钊曾问“骄杨”当作何解,毛泽东则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杨开慧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视死如归、英勇就义的革命勇士。正是像杨开慧同志一样的无数中国共产党党员,用殷殷热血染红了我们前进的旗帜,用拳拳爱国之心铸就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努力拼搏,奋勇向前,建功新时代!
执笔人:湖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 李辉
审稿人:湖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原主任、二级教授 刘华清
初审:余 莎
复审:傅仁斌
终审:袁万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