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省作物学会组织专家组来到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对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研发的机插水稻预制育秧技术进行了现场评议。经收割机实割实测,预制育秧的早稻亩产量为636.3公斤,对照常规育秧的早稻亩产量为593.4公斤,增产幅度达7.23%。此外,专家组实地考察晚稻的秧苗素质发现,预制育秧的秧苗在叶龄、茎基宽度、总根数及白根数等指标上均优于常规育秧。
晚稻预制育秧(左)与常规育秧(右)。
机插水稻预制育秧技术由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长江中游稻区高产与秸秆综合利用岗位专家团队、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生理生态研究团队联合长沙稻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融合了“岩棉栽培、种子包衣、精准条播、种子引发、水肥一体”等多项农机农艺技术措施。示范片早稻示范品种为中安2号,3月19日播种,预制育秧播种量为每盘70克,对照常规育秧为每盘100克;于4月22日进行机插,栽插密度为25厘米×12厘米,6月14日齐穗,7月10日收获。
专家组实地观摩晚稻预制育秧。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黄敏教授介绍,机插水稻预制育秧技术解决了机插水稻育秧生产环节烦琐、用工多和成本高等问题,突破了传统机插水稻育秧用种量大、秧苗素质差以及秧龄短等技术难题。同时,该技术可为我国扭转水稻生产“三改”(移栽稻改直播稻、双季稻改单季稻、杂交稻改常规稻)现象提供实用技术支撑,对推进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意义重大。
收割机收割早稻准备测产。
“今年机插水稻预制育秧技术首次示范效果显著,我们将加大该技术在晚稻上的示范推广力度。”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衡阳综合试验站站长、衡阳市农科院正高级农艺师刘龙生告诉记者,该技术可以显著减少种子用量,提高秧苗素质,促进水稻增产。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技术集“省工节本、提质增效、育秧标准化”于一体,集成度高、实用性强,符合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需求,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