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降雨后,牧草恢复的关键在于行动迅速、措施到位。广大种植户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田间状况,科学运用排水、松土、追肥、防病、补种等综合管理技术,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保障牧草稳产和畜牧养殖需求。
一、抢排积水是当务之急
应立即清理疏通沟渠,确保牧草地畦沟、腰沟、环田沟“三沟”配套畅通,沟深不低于30厘米。尽快排出田间积水。对于仅靠沟渠难以排水的区域,要使用水泵等机电设备或人工方式强排积水,为牧草根系和植株恢复创造条件。
二、及时松土透气促恢复
待积水排除,立即进行中耕松土。强降雨极易造成土壤板结,中耕能显著增强土壤透气性,促进牧草恢复生机。同时,中耕还能起到散墒(散除多余水分)、培土、预防沤根、增强牧草抗涝和抗倒伏能力的作用。
三、雨后及时追施肥料
要结合中耕松土,及时追施肥料。每亩可追施15公斤尿素等速效氮肥;有条件推荐采用无人机喷施叶面肥,叶面肥以2%尿素溶液+0.2%磷酸二氢钾溶液为主,可适量加入植物生长调节剂。
四、严防病虫害“趁虚而入”
强降雨后高温高湿环境,要密切关注田间杂草生长情况,及时人工或机械清除杂草。重点预防根茎腐病、叶斑病、白绢病等雨后高发病害。可选用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等杀菌剂喷雾防治,一般间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如出现因缺铁引起的黄叶病,可用0.1%~0.2%的硫酸亚铁水溶液喷洒叶面,每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
五、及时补种改种减损失
对于淹水时间过长、大部分植株已无法恢复生机或被洪水冲毁的地块,及时挖除死亡植株的根茬,尽快整地。抢抓农时补种或改种生育期短、生长迅速的饲料作物,如红薯藤、青贮玉米等。若补种青贮玉米,可在其进入乳熟期时采摘鲜穗上市销售,以最大限度挽回经济损失。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