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湖南省早稻生产已陆续进入播种育秧阶段,各地正稳步推进春耕备耕工作。据气象部门预测,春季我省气温总体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但阶段性冷空气过程仍将影响部分稻区,要防范阶段性阴雨寡照、“倒春寒”等天气对春耕春播的影响。针对当前气象条件和水稻生产特点,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按照“精播良种、培育壮秧、适时移栽、防灾抗逆、调优群体、适期收获”原则,科学合理安排春耕备耕工作,确保早稻稳产增产。
一、优选良种,适时播种。优先选用适应早春播种、耐低温、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水稻品种;在双季稻区域内,以晚稻安全齐穗为标准,根据早晚稻生育期合理搭配组合,确保全年度生产安全。选用正规种业企业生产的优良种子,确保纯度、净度和发芽率符合标准,避免种子质量不达标影响出苗均匀性。播种前应严格按照“清选、晒种、浸种、消毒、催芽”流程操作,预防恶苗病及其他种传病害,确保芽齐苗壮。结合当前湖南早春气温波动情况,待日均气温稳定突破12℃后,抓住“冷尾暖头”时机,避开连续阴雨天气,科学安排播种期。
二、科学调控,培育壮秧。针对早春倒春寒天气,水稻育秧要适时采取保温措施(如覆盖无纺布、地膜等),及时以水调温,保持育秧温度。及时补盖地膜,通过“夜灌日排”“晴排雨灌”等科学排灌方式,调节秧田水热情况,防止出现烂种、烂秧。如遇持续高温天气(膜内温度≥32℃),要及时揭膜通风,防止高温烧苗。播种后至秧苗出叶前,应保持薄膜覆盖,以保温保湿,确保发芽整齐,培育壮苗。在一叶期的晴天上午,揭开薄膜两端,进行床面浇水,经过中午的保水后,下午排水并重新封膜,有利于防病保苗,对易感恶苗病的品种喷施1次咪鲜胺或氯溴异氰尿酸。在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需严格控制膜内温度在25~30℃之间,防止高温引起秧苗徒长,导致秧苗软弱,揭膜后易发生青枯病。如遇低温天气,仍应以保温为主。在二叶一心期至三叶一心期,应采用间歇灌溉方式,防止因低温引起的秧苗黄化和立枯死苗。对于绵腐病和立枯病,可使用甲基硫菌灵、多菌灵、敌磺钠等杀菌剂进行防治。在三叶一心期至四叶一心期,以控制秧苗生长为主,培育健壮秧苗,确保移栽后的生长。
三、适时移栽,促进返青。当日均气温稳定超过15℃且无持续阴雨天气时,抢晴天进行移栽作业。移栽前田块要沉实,做到适时早插、力求浅插,适当增加密度。为提高水稻机插秧的质量和产量,秧龄应控制在25天以内,机械插秧行距25厘米、株距10~12厘米。杂交稻每穴2~3株,常规稻每穴5~6株。移栽前3天喷施“送嫁药”三环唑+氯虫苯甲酰胺,施足“送嫁肥”,确保秧苗带药带肥下田,减少病虫基数,确保移栽质量。
四、优化肥水,调优群体。基肥在大田翻耕前每亩施用水稻配方肥或复合肥25~40公斤;早施分蘖肥,促进再生快发。栽后5~7天每亩施尿素4~5公斤,促进低位分蘖;巧施穗肥,抽穗前15天亩施尿素3~5公斤、钾肥3~5公斤,长势偏弱田块可提前30天施促花肥;看苗补施粒肥,每亩施尿素1~2公斤或叶面肥。水分管理上,插秧时灌薄水1.5~2厘米,返青期保持2~3厘米,分蘖期浅水促分蘖;基本苗多的田块提早晒田控苗;幼穗分化期水层3~5厘米,抽穗期遇高温灌水5厘米缓解热害;抽穗后间歇灌溉,蜡熟期干湿交替,收割前5~7天断水。
五、防控病虫,适时收获。注重病虫防控,关注植保部门预测预报,统防统治。选择对口农药,特别在分蘖期和抽穗破口期这两个关键阶段,及时防控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早稻收获期间易遇高温、暴雨,可能导致穗发芽减产,需及时组织收获,推广带秸秆粉碎装置的机械化联合收脱,提高效率,避免“割青”,确保颗粒归仓。最适收获期为齐穗后25天左右,全穗失绿,颖壳90%变黄。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