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笔者走进资兴市窑上财文家庭农场高子冲鱼塘,只见平静的水面突然水花翻涌,塘中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不时跳出水面。原来,财文家庭农场负责人黄财文坐在家中,在手机上轻轻一点,距离他家5公里开外的鱼塘增氧系统自动打开,3个鱼塘、40亩水面开始自动增氧。
2014年,在外经商赚得“第一桶金”的黄财文,回到老家唐洞街道窑上村(现大王寨村),流转土地,成立家庭农场,发展现代农业。
黄财文流转300亩抛荒土地种植优质水稻,套种西瓜、豆角、甜玉米等绿色果蔬,并开荒60亩田地种植玉竹。通过订单销售和电商推销,产品供不应求,黄财文从抛荒地里刨出了“黄金”。他乘势而上,建起了标准化大型稻谷烘干中心,添置了植保无人机、旋耕机、收割机、高速插秧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实行精细化、机械化作业,种植的水稻、果蔬大面积丰收,实现合作社社员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辐射带动农户1000余户。
发展种植业,干旱是个“拦路虎”。黄财文决心将自己承包的鱼塘打造成能灌溉的“智慧鱼塘”。“通过外出学习先进经验,我在鱼塘底部安装水管,水管连接到鱼塘下游的稻田,干旱时打开水管开关,鱼塘底部的排泄物、‘废水’通过水管流到稻田,那些含着鱼虾排泄物以及氮、磷、钾等微量元素的‘废水’,让水稻在得以灌溉的同时得到营养补充,使得水稻更生态也更高产。鱼塘底部的废水放出了,净化了水质,有利于鱼的生长,一举两得。”黄财文介绍道。
安装水管只是“智慧鱼塘”改造的第一步。黄财文投入专项资金在鱼塘四周安装高清摄像头,视频监控鱼塘四周和鱼的生长情况;安装风控机、投料机、感应器,随时监控鱼塘里的温度、氧气含量等情况,所有的这一切全部通过智慧养鱼系统连接到手机,实现一体化操作。
如今,“智慧鱼塘”让黄财文受益匪浅。2023年,资兴市遇到连续干旱60多天的极端天气,黄财文种植的100亩长豆角仍然保产盈利。他种植的220亩优质杂交稻和杂交制种获利40万余元。鱼塘实行智慧管理,鱼“有氧运动”多,即便处于高密度养殖环境下也能活蹦乱跳,让鱼的肉质更加紧实。有了“智慧鱼塘”加持,黄财文创造了养鱼亩产量1900公斤的新纪录。
初审:向莉莉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