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用技术 > 正文

苦荞易脱壳新品种“中荞121”实现成果转化

2024-10-08 11:36 作者: 许治远 来源: 76576 次阅读

9月25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该所与湖南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等单位日前在北京举行苦荞新品种“中荞121”转让签约仪式。作为目前我国市场上唯一一个广适性易脱壳苦荞品种,“中荞121”由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联合湖南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和凉山州农科院历时8年培育而成,在高产的同时,还具备当前荞麦品种缺乏且产业急需的易脱壳特性。

“‘中荞121’无须高温蒸煮,使用普通稻米脱壳机就能脱壳。”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周美亮研究员介绍,目前市场上推广的苦荞品种普遍存在脱壳难的问题,而经高温蒸煮脱壳的苦荞,容易使营养流失,制约了苦荞鲜米的全谷物营养利用。该成果的落地转化将有助于延长荞麦产业链,推动“小杂粮”长成大产业。

当前,我省现有苦荞品种多为常规地方品种,存在品种老化、芦丁含量不高、抗性差和产量低等问题。经过在省内多年种植鉴定,“中荞121”具有芦丁含量高、易脱壳和广适性等特性,适宜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湖南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李基光副研究员告诉记者,“中荞121”在湘北可秋季种植,在湘中、湘南以及湘西高海拔山区可春秋两季种植。按春秋两季计算,“中荞121”平均亩产为300公斤,亩产值3000元以上。

“‘中荞121’适合机械化种植。”周美亮表示,“中荞121”具有株型紧凑、不易落粒、结实位点较高、抗性强、不易倒伏等特点,在平原地区可利用大型机械进行播种、收获等农事操作;在丘陵山区可用小型播种机和收割机进行操作。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与湖南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已在凤凰县示范苦荞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利用改装过的稻麦联合收割机收割苦荞,不仅籽粒损失小,而且收获的籽粒质量和清洁度较好、含杂率低。

除春秋两季单作种植外,“中荞121”在我省也可因地制宜选择“荞+”套作模式,如“烟草+荞”“茶叶+荞”“油茶+荞”“猕猴桃+荞”等。油茶和猕猴桃套作苦荞,可减少林下杂草,化解幼林期无收入的难题。

目前,凤凰县苦荞种植面积约12万亩,以传统品种为主。“中荞121”的籽粒主要用于制作全谷物农产品,如鲜米、饼干、糕点等。在我省进行成果转化后,“中荞121”可提高苦荞种植户收入,帮助加工企业节约成本,也为苦荞制品的加工利用提供了优质原材料。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分享到:
头条推荐
2025中国航天日(湖南)科普周在南岳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