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用技术 > 正文

湖南省常见外来入侵病害识别与防治

2023-07-14 10:21 作者: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 周倩 来源: 49968 次阅读

当前,我省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病害主要有:马铃薯晚疫病、十字花科黑斑病、桃缩叶病、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柑橘溃疡病和猕猴桃溃疡病等。农户在生产中防治外来入侵病害时,应以预防为主,首先选择抗病品种,并重视病害的早期识别和防治。

一、马铃薯晚疫病

传播方式:种薯带菌进行远距离传播,游动孢子囊随风雨近距离传播。

危害症状:感病品种叶片初形成形状不规则的褪绿斑点,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边缘呈水渍状,周边有一圈白色霉层,叶背面更明显。茎部受害,呈稍凹陷的褐色条斑,湿度大时可观察到白色霉层。干燥时,病斑停止扩展,病部变褐。抗病品种叶片受害时初像失水萎垂,后叶缘卷缩,病部变褐,病斑周围一般观察不到白色霉层。

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推荐马铃薯品种兴佳2号;选用无病种薯;防止连作,深沟高畦栽培。种薯用甲霜·锰锌和甲基硫菌灵拌种。马铃薯生长后期如遇连续阴雨,要及时用代森锰锌等保护剂预防。一旦马铃薯田间出现晚疫病,立即用甲霜·锰锌、烯酰吗啉、唑醚·锰锌、唑醚·代森联、霜脲·锰锌、噁酮·氟噻唑(该药剂现有登记证2023年8月20日过期)等交替喷雾防治,每7~10天喷1次,连喷2~4次。注意药剂轮换使用。

晚疫病感病品种叶片危害症状。图片1.png

晚疫病危害感病品种叶片症状。

晚疫病抗病品种叶片危害.png

晚疫病危害抗病品种叶片症状。

二、十字花科黑斑病

传播方式: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留种株、种子表面、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越夏,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形成再侵染。

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十字花科作物叶片,下至中部老叶受害重,新叶较抗病。叶片受害初为圆形褪绿斑,后发展成灰褐色或暗褐色,有明显同心轮纹,有的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高温高湿条件下病部易穿孔。天气潮湿时在病斑的正反面均可见到灰黑色霉层。

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防止连作。种子消毒,可用种子重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重量0.2%~0.3%的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拌种。发病初期可选用百菌清或苯醚甲环唑、溴菌腈、唑菌胺、异菌脲、多菌灵等杀菌剂防治。每亩用药液50~60公斤,每隔7~10天用药1次,连续防治2~3次。注意药剂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油菜黑斑病1.png

油菜黑斑病。

三、桃缩叶病

传播方式: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随风传播。

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幼果和嫩枝。感病植株春季展叶后呈皱缩波纹状,叶尖和叶缘反卷,叶面凹凸不平。随着叶片生长,叶色逐渐由黄绿色变为紫红色,叶肉增厚变脆,凹凸程度增大。春末夏初时,叶片表面生成一层白色粉尘,后变黑,枯萎脱落。嫩枝感病后节间短缩、肿大,呈灰绿色或黄色,病枝上叶丛生,严重时枝条枯死。病果发育畸形,果面龟裂,果毛脱落。

防治方法:桃树落叶期喷硫酸铜或石硫合剂等,杀灭越冬孢子。早春时节,桃芽萌动时,再用氯溴异氰尿酸或其他广谱杀菌剂清园,可最大限度预防病害发生。治疗性药剂可选择苯醚甲环唑、苯甲·溴菌腈、氟硅唑、咪鲜胺、戊唑醇等。此外,防控桃树缩叶病,用药的同时最好配上磷、钾肥,可起到保叶保果,提升树势的作用。

桃缩叶病.png

桃缩叶病。

四、瓜类细菌性果斑病

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带菌种子远距离传播。近距离传播借助风雨、灌溉水、昆虫和农事操作等。病菌通过自然孔口及伤口侵入。

危害症状:主要危害西瓜、甜瓜、哈密瓜和香瓜。苗期和成株均可发病。瓜苗染病沿中脉出现不规则褐色病变,有的扩展到叶缘,从叶背面看呈水渍状。果实染病,初为灰绿色至暗绿色水渍状斑点,后迅速扩展成大型不规则的水浸状斑,变褐或龟裂,致果实腐烂。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严格检疫;种子消毒,可用40%的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30分钟或1%次氯酸钙浸种15分钟后,再用清水清洗3~4次,然后催芽播种。

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销毁,然后对整个苗床或田块进行药剂防治。药剂可选氢氧化铜、春雷·王铜、噻菌铜、噻唑锌、中生菌素、乙蒜素等。注意苗期和幼果期按照药剂最低使用剂量使用,以免造成药害。轮换用药,一般每隔7~15天喷雾1次,连续用药3~4次。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叶片危害状.png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危害叶片症状。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png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危害果实症状。

五、柑橘溃疡病

传播方式:远距离传播通过苗木、砧木、接穗等。短距离传播主要通过风雨、昆虫和农事操作等。

危害症状:侵染叶片、新梢、幼果,形成木栓化病斑。叶部受害,先出现微点状黄色或暗黄色油浸状褪绿斑点,逐渐扩大穿透叶肉,在叶片两面形成隆起近圆形木栓化的灰褐色病斑,病斑中部凹陷。枝梢和果实上的病斑比叶片更凸起,木栓化程度更严重。病斑中央呈火山口状开裂。

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沃柑和脐橙均高感溃疡病;建立无病苗圃;严禁从病区调进苗木和接穗。已经发病的橘园,秋季剪除病残枝集中销毁,并用波尔多液全园喷雾消毒。新梢萌芽后20天左右,喷药保护,一般春梢、夏梢、秋梢抽出后各喷药预防1次。遇大风雨后及时喷药预防。挂果树以保果为主,果实于谢花后20天左右喷第1次药,隔15天左右再喷,连喷3次。药物可选用氢氧化铜、春雷·王铜、噻菌铜、噻唑锌、中生菌素、乙蒜素等;花期和幼果期应尽量避免施用氢氧化铜。

柑橘溃疡病叶片.png

柑橘溃疡病危害柑橘叶片(左)和果实(右)症状。

六、猕猴桃溃疡病

传播方式:远距离传播通过苗木和接穗等繁殖材料。短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风雨、昆虫和农事操作等。

危害症状:主要从伤口入侵,危害枝蔓、叶和花等,多从茎蔓幼芽、皮孔、落叶痕、枝条分叉部开始侵染。初期侵染部位溢出乳白色黏液,后变为黄褐色,与伤流液混合形成红褐色或锈红色黏液,枝条韧皮部腐烂,木质部变成褐色,病部组织发软,形成溃疡斑,严重时整株死亡。叶部感病前期形成红色小点,后期变为不规则深褐色有黄色晕圈的病斑。花蕾感病后变褐枯死。猕猴桃溃疡病在温度达30℃以上后症状不明显。

防治方法:选择优良的高抗性品种,当前我省种植东红猕猴桃对溃疡病抗性相对较好。果实采收后做好清园,树体涂白防冻。果树萌芽到开花前、果实幼果期、猕猴桃采收后可喷施四霉素、噻霉酮、噻唑锌等预防,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施2次。4~5月溃疡病高发期,可以在喷施药物的同时,对猕猴桃配施叶面肥增强抗病力。对于流液的溃疡病处,可以用到纵横交织划深至木质部,并用毛笔蘸溃腐灵原液+有机硅药液进行涂抹浸透至病部深处进行防治。果农剪枝时,应随身带酒精,及时为枝剪消毒。

新建果园一定要远离溃疡病发病区,选择避雨栽培;已建好的果园,对于溃疡病频发的树种,可以锯掉主干、选择抗性好的砧木进行嫁接,重新培养适应性好的新品种。

猕猴桃溃疡病1.png

猕猴桃溃疡病危害叶片(左)和茎秆(右)照片。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袁万茂

湖南 湖南省 湖南农业大学 外来入侵 病害
分享到:
头条推荐
科技燃梦 探索未知 ——郴州市科技馆携手良田小学共筑留守儿童科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