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省农业环境生态研究所、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南隆福天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湖南双季稻区新型肥料产品与减量增效技术及应用”项目通过专家组成果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技术成熟可行,社会效益显著,为我省双季稻区实现“双减”目标提供了新的产品与技术模式,成果整体居国内领先水平。
“我省双季稻区存在施肥量过高、部分地区微量元素缺乏、土壤酸化诱发镉活性高等问题。”项目主持人田发祥副研究员告诉记者,为实现减肥增效,基于大量田间试验与数据分析、土壤养分分级、氮素缓控释与氨挥发抑制等技术与材料,田发祥团队研制了水稻专用稳定性复混肥料、长效多元控失肥料及碱性缓释肥料,并构建了湖南双季稻区肥料减量增效技术体系,实现水稻高产高效及土壤可持续利用。
项目评价专家组表示,该项目呈现了三个创新点:一是明确了我省双季稻区四类生态区稻田土壤养分基本特征,根据水稻营养需求规律,确定了四类生态区的早、晚稻氮磷钾肥料定量指标,研发出氮磷钾与钙镁锰锌硅等中微量元素减量增效合理配方和配套施肥技术;二是应用氮素缓释、网捕控失技术,研创出我省双季稻稳定性复混肥料、长效多元网捕控失复混肥料等系列新产品,构建了氨挥发减排、肥料减量深施技术体系;三是应用脲甲醛氮素缓释技术和硅、钙、磷、钾高温活化工艺,研制出调酸降镉功能的碱性缓释复混肥料,构建了轻度镉污染稻田具有肥料减量和稻米降镉双重效益的施肥技术体系。
“近3年来该项目研发的四款肥料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08.4万亩,在水稻增产、减肥及食品安全等方面成效突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田发祥介绍。
水稻稳定性复混肥料通过与山东施可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联合示范推广,示范推广面积51.1万亩,平均每亩增产62.8公斤、增收163.3元、节肥1.1公斤(纯养分,下同)。网捕控失肥料通过湖南隆福天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湖南等地推广应用,示范推广面积42.8万亩,平均每亩增产78公斤、增收202.8元、节肥6.4公斤。
碱性缓释肥料已获得国家专利,并已转让给岳阳市康源邦尔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累计示范推广碱性缓释肥料7.1万亩,平均每亩增产20.2公斤、增收52.5元、节肥2公斤。
钙镁磷型复混肥料通过湖南逸轩公司进行推广应用,示范推广面积7.3万亩,平均每亩增产31.5公斤、增收81.9元、增收601.1万元。
田发祥向记者坦言,该系列产品在增产增收、肥料减量、轻减施肥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稳定性肥料、长效多元复合肥料在水稻生长前期肥效慢,需适当增加速效养分,以促进水稻苗期生长,提高水稻分蘖数;碱性缓释肥料在中性、碱性土壤上的调酸降镉效果不明显;钙镁磷型复混肥料的氮磷钾含量在25%~30%左右,施用量较大等。
初审:吉 映
复审:傅仁斌
终审:袁万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