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放鱼种,不仅能提高成活率,减少冬季损失,还可促进早春生长。在初冬时节做好鱼种越冬工作,可助来年增产增收。
选好越冬池。一般来说,良好的越冬池水深1.5~2米,必须土壤保水力强,有一定的淤泥层且无杂草杂物、野杂鱼类;池底北深南低,如果是不耐寒鱼种如罗非鱼越冬,需在水池北面加盖占全塘面积1/3的塑料薄膜或稻草,利于保温;越冬前必须清塘消毒,培育水质,肥度略高于常规育种池,水质要好,无污染。
放养密度适宜。进入初冬时节,水温降到15℃左右(不能低于10℃),即可把鱼种并池越冬,同时应放同规格鱼种,一个越冬池以一种鱼为主、1~2种鱼为辅的混养越冬方式,不宜大小混养且密度不宜过大。静水池每立方米水体最多投放0.25公斤。
合理放养品种。要根据饲养方式和肥水条件,确定合适的放养数量和鱼种搭配比例。以施肥为主,结合透饵的池塘,可多投放鲢、鳙鱼种,适当搭配草、鲤鱼种;以投饵为主的瘦水塘,应多投放草、鲤鱼种,适当搭配鲢、鳙鱼种。鱼种质量要好,一般放养的鱼种要在6寸以上,选择头小、背宽、膘肥体壮、体色鲜明、游动活泼、无伤无病的鱼种投放。
及时增氧施救。定期测定越冬池水的溶氧量,当溶氧降到每升4毫克时是补水补氧的界限,降到每升3毫克时为抢救界限。当水的颜色变成深褐色、紫褐色时,表明水中缺氧较严重,应立即开动增氧机或注水增氧。如果池塘水面结冰积雪,要及时清除,以免缺氧引起死鱼。
巡塘检查勤快。主要注意越冬池的水位、堤埂、排水道的安全,要观察水位、水质变化以及溶氧量的检测,来决定注水的时间及次数。整个越冬期间要保持池水深度在2米以上、透明度为30~40厘米、pH值在7.5~8.5之间。若出现水温较高,在7℃~10℃以上时,鱼类可继续觅食,要看情况及时投饵、施肥,防止鱼体瘦弱而多病。
初审、一校:于 钊
复审、二校:傅仁斌
终审、三校:郭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