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浏阳市枨冲镇才常村的“稻+蛙+鳅”生态养殖基地里,笔者看到一张张白色网围出了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区域,刚一走近,一群小家伙扑通、扑通地跳跃入水,奏响一曲丰收大合唱。据基地负责人唐洪平介绍,这些即将上市的黑斑蛙,将销往长沙马王堆水产市场。
说起这片基地,这位黑黑的农家汉子滔滔不绝。这个基地是在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专家丁德明的指导下建立的,按功能布局,科学分成了三个阶梯性区域:第一阶梯是黑斑蛙的采食区;第二阶梯是水稻种植区;第三阶梯则是泥鳅的养殖专区。
“黑斑蛙是水稻害虫的天敌,水稻生长期可为黑斑蛙遮阳,收割后将秸秆堆成草垛可作为黑斑蛙越冬场所;泥鳅可消化黑斑蛙的排泄物、疏松土壤,有净化水质、提升地力的作用;水稻收割后,泥鳅仍然可以在田间摄食生长。”唐洪平说。
人到中年的唐洪平是才常村村民,一家4口人,父亲年迈体弱多病,妻子中风偏瘫多年,儿子年幼患有哮喘。“父亲、妻子和孩子都要钱治病,我在花炮厂打工,每个月工资3000元左右。”唐洪平回忆说,“赚的钱基本是月月光,年底可能还要欠账。” 2014年,唐洪平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了产业扶贫政策,免费领养了200羽鹅苗,同时流转了4亩鱼塘,当年成功脱贫。
脱贫后的唐洪平没有安于现状,他深知搞农业需要知识,致富不能光靠种田。2016年,唐洪平主动报名参加长沙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学习了黑斑蛙、泥鳅养殖技术,先后参观了长沙县金井、浏阳市株树桥等多个生态养蛙基地,养了2亩多的黑斑蛙,赚了近2万元。
2017年,唐洪平将种养面积扩大到6亩,混养了黑斑蛙和泥鳅,养殖技术不断提升,当年纯收入7万余元。2018年,唐洪平将养殖规模扩大至10亩,实现纯收入9万余元,获评浏阳市精准扶贫领导小组颁发的“奋进之星”。2019年,唐洪平建立起“稻蛙鳅”生态循环养殖系统,在混养黑斑蛙和泥鳅的基础上,又在养殖基地种植巨型稻,纯收入超10万元。
唐洪平脱贫后,主动推广稻蛙鳅等生态养殖模式,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唐洪平说:“以前有许多村民帮过我,现在我要主动帮村民,争取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在唐洪平的指导下,村民卢志谋跟着他学养泥鳅,去年赚了4万元。
初审、一校:余 杏
复审、二校:傅仁斌
终审、三校:郭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