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养的40头母猪最近食欲不好,要产仔的母猪畏寒、打哆嗦,产时无力,产仔后奶水不足,不知怎么办?”近日,家住益阳市桃江县马迹塘镇的刘女士无比焦急,打通了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余兴龙教授的电话。
在猪病诊断与综合防控方面有着多年实践经验的余兴龙,听了刘女士的描述后,心里有了谱,及时开出急救“药方”:母猪出现上述症状可能是营养不良、产后低血糖,建议给母猪补充葡萄糖,平时多喂食精料。
两天后,余兴龙再次接到刘女士的电话:“按照您的法子,我给母猪补充了营养,现在它们好多了,谢谢您! ”
湖南农业大学陈光辉教授在直播
农事吃紧,155名专家“入住”手机
新冠肺炎肆虐,但农时不待人,许多农民既要抵抗疫情,又特别担心农业生产。 在战疫情的同时着手准备恢复农业生产,既是确保我省粮食安全和其他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时令需要,也是摆在广大农民面前的一件大事。
2月5日,根据省科协党组的安排与部署,本报社向全省各个领域的农业专家发出邀请,组建“抗疫情·稳生产”专家在线农技服务团,搭建起疫情期间专家服务农民的桥梁。邀请发出后,迅速得到我省各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基层农技单位等不同领域农业专家们的积极响应。2月6日,由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植保专家、二级教授柏连阳教授任团长的“抗疫情·稳生产”专家在线农技服务团成立。
疫情期间正是畜禽疫病及其它疫病发生高峰期,禽苗、仔猪、饲料、疫苗等运输受阻,导致农民朋友在畜禽养殖方面困难重重。于是,2月8日,由本报社组织发起的,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印遇龙为团长的“抗疫情·稳生产”专家在线农技服务团畜禽养殖技术服务专团也应运而生。
农技服务团的专家们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如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种养结合、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农资、“三农”法律、“三农”政策等。为服务“三农”,解农民燃眉之急,这155名心中有大爱的农业专家们扛起社会责任,自愿加入农技服务团,发挥自己的专长为抗疫情、稳生产贡献力量。
一拨即通,8000余条咨询及时回复
特殊时期,心中牵挂农民但不能去田间地头服务的农业专家们,手捧手机,眼盯屏幕,耳听来电,耐心地为农民朋友提供“云服务”。
有的农民朋友想突破现状,寻求改变。
岳阳市云溪区的丁先生从事种养业多年,他有一个200亩集中连片的水产养殖基地,养殖螃蟹和小龙虾,还有一个1000多亩的水稻种植基地。“我想改变下现在的种养结构,需要专家们给我指引下方向。”丁先生说。
“受疫情影响,预计今年的小龙虾市场可能比去年更不景气,所以我不建议您在小龙虾养殖方面投入太多。”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所长赵正洪建议丁先生,考虑转型一部分特色水产,同时,种植一些特色水稻品种如高档优质稻,以质量取胜。
有的农民朋友想尝试“新物”,搏击未来。
目前,我国优质榉木数量少、需求旺,因此榉树被业界认为是最值得村民栽培的优良树种。
洞口县花园镇珍贵花卉苗木基地的林亲红看中了榉树这支“潜力股”,他找到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树木学教授喻勋林,了解榉树的市场详情,学习种植技术。
“湖南只有两种榉木,一种是大叶榉(就是俗称的榉木),另一种是光叶榉,比较少见。若想采种育苗栽培, 建议种植大叶榉……” 喻勋林详细介绍了榉木的基本情况,并帮助他联系上苗木供应商。
有的农民朋友直面难题,防患未然。
去年,草地贪夜蛾给农民朋友至今还留下心理阴影。这个“敌人”今年还会卷土重来吗?
近日,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马明勇总在玉米田里徘徊,时不时翻翻土、扒扒草,看是否有草地贪夜蛾的越冬蛹。“2019年冬季是个暖冬,预测今年我省该虫可能偏重发生,并且较去年发生早、发生重。建议种植户及时调整种植
结构,并提前翻耕灭蛹,降低越冬基数。”马明勇提醒广大农民朋友。
截至3月22日,我省155名农技专家已在线为农民朋友提供咨询服务8000余人次。
最强指导,240篇文章指明方向
“我想在稻田养殖一些水产,不知道哪些适合养殖?”3月5日,记者接到了邵阳市唐先生的电话。
“专家们已撰写了一系列相关技术文章, 如稻田养鱼、蟹、鳖、泥鳅、小龙虾等,您可以登录科普湖南在线网查看。”记者将文章链接分享给了唐先生。
当前农事有哪些?具体该怎样操作……要回答这些问题,一两句话还远远不够,怎么办呢?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专家们决定采取老办法,他们将当前能用到的农业技术撰写成文,并配上图片,刊发在科普湖南在线网上。
入春后我省降水增加,气温波动较大,油菜开始进入生长中最关键的时节, 这段时间若管理不到位,可能会严重影响产量和经济效益。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长李莓就撰写了《疫情防控期间油菜培管关键技术》一文,通俗易懂的文字为农民朋友解了难题。
玉米是我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其稳产增产对我省粮食生产很重要。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志辉及时撰文,详细介绍玉米品种选购、播种及栽培技术要点等。
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产品的流通运输受阻,许多地方的柑橘销售无门滞留在家。为减少疫情对柑橘销售的影响,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专家们出谋划策,推荐了多种柑橘贮藏保鲜技术,延长柑橘的货架期,保障了市场供应的同时,为橘农们最大限度减少了经济损失。
截至3月22日,已有240篇图文并茂的“佳肴”登上科普湖南在线网“大餐桌”,供农民朋友选择“享用”。这些文章也同步刊登在《湖南科技报》《种植大户》上。
最潮方式,百余场直播惠及农民
近日, 众多养殖户和企业相关负责人都遇到了一个难题——当前如何有效开展非洲猪瘟防控工作?
鉴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不便于现场面对面提供指导,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文利新教授等,纷纷利用保健养猪网等平台开设网络课堂,就《新冠肺炎背景下冬春季非瘟的防控》进行了网上授课,线上答疑解惑。
疫情期间,直播成为了人们的“心头爱”,我省农技服务团的专家们也赶上了时髦,纷纷加入直播大军,与农民朋友屏对屏、心连心地开展学习交流。
为帮助农民朋友掌握农业知识和生产技能,了解相关信息,搞好农业生产,省科协于3月13~17日组织开展农技专家“抗疫情、保春耕、稳生产”科普湖南大讲坛现场直播,惠及140余万农民。
水稻、油菜、玉米、甘薯、花生、大豆、柑橘、油葵、大棚蔬菜及生猪等领域的10位专家为农民朋友直播授课。专家们针对疫情期间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种养技术进行详细讲解,并对直播过程中农民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互动解答。
直播期间,省人大代表、湘潭县春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彭水平每晚都会端坐书桌前,拿出笔和笔记本,认真观看并记录。彭水平告诉记者,专家的讲课贴合实际,讲解到位,让她受益匪浅。
除了统一组织的直播,很多专家还自掏腰包创建直播间,广泛播撒农技“种子”。如湖南省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的邓建平教授,自开直播间,连续开展3场直播,受益者达2万人次。
据统计,农技服务团的专家们近期共开展了网络直播百余场。专家们普遍认为现场直播与田间培训相比,受众更多,作用更大,是疫情期间传播农业技术行之有效的好方式。
除了通过手机回答问题、网上发布文章和在线开展直播等方式,服务团的专家们还各显神通。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谈再红副院长在《今日头条》 共发表涉农文章42篇;岳阳市农科院研究员夏照明在抖音平台开通“夏老师教你种水稻”服务专号等。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的缓和,目前,农技服务团的很多专家们已陆续踏上服务“三农”的征程,戴着口罩,来到田间地头,指导春耕生产,继续为战疫情、保春耕、稳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审、一校:余 杏
复审、二校:傅仁斌
终审、三校:郭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