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适用范围
本技术适用于储备有相应疫苗,但缺乏驻场兽医且兽医防疫人员无法上门服务情况下的自主免疫。
二、技术要点
1.免疫接种原则
(1)疫苗接种仅用于健康牛群,患病、体弱、怀孕后期的牛,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
(2)免疫接种途径和剂量应严格按疫苗使用说明书要求进行。
(3)对同一牛群接种时,尽量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疫苗。
2.免疫前准备
(1)疫苗检查:疫苗使用前,仔细检查疫苗外包装是否完好,标签是否完整,确认疫苗是否为正规厂家生产,详细记录生产批号和失效日期。凡超过有效期或包装出现破损、破乳分层、瓶内有异物、颜色改变等现象的疫苗产品不得使用。
(2)疫苗预温:疫苗使用前,应置于室温(22℃~25℃)中2小时左右;用前充分摇匀,保持均匀。
(3)接种器械的要求:一般使用金属注射器,针头以16~20号为宜。注射器、针头等器械应洁净,使用前采用高压灭菌或加热煮沸消毒灭菌。灭菌后器械应无菌保存备用。
(4)应对免疫副反应:疫苗接种人员应携带肾上腺素,用于疫苗过敏反应时急救。
3.免疫操作及注意事项
(1)免疫接种部位的选择。目前除了牛布鲁氏菌病弱毒疫苗接种途径有皮下注射和口服两种外,其他牛用疫苗通常采用肌肉或皮下注射。注射部位一般在颈侧中部上三分之一处。
(2)注射部位用5%碘酊或75%酒精棉球消毒,再用挤干的酒精棉擦干消毒部位。
(3)肌肉注射,进针要达到足够深度,保证将疫苗注入肌肉。
(4)疫苗启用后,应在24小时内用完,未用完的不可再用。
(5)疫苗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低温环境,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6)吸出的疫苗不得回注于瓶内,针筒排气溢出的疫苗液应吸积于酒精棉球上。
(7)接种时每头牛使用1个针头,一支注射器只能用于一种疫苗的接种。
(8)专人负责监督接种过程,确保每头牛均有效接种,发现漏种时应及时补种。
(9)做好免疫登记工作,包括牛品种、年龄、疫苗来源、疫苗批号、接种时间、接种剂量和操作人员等信息。
(10)免疫接种后,接种器具及所有废弃物应进行高压灭菌或加热煮沸灭菌等无害化处理。
5.免疫副反应及应对措施
(1)免疫接种后30分钟内,应注意观察免疫牛只的精神、食欲、行为状况等有无异常。
(2)一般反应:免疫接种后,个别牛只会出现轻微的局部或全身反应。如注射部位轻微肿胀,体温略有升高,食欲暂时性下降和精神沉郁等,均属于正常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经2~3天即可自行消失。
(3)严重反应:有的牛在注射疫苗后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副反应,表现为突然倒地,角弓反张,瞳孔散大,口吐白沫;全身出汗,肌肉震颤,呼吸困难,站立不稳,似醉酒样;高度兴奋,不躲避障碍物,乱冲乱撞,极度兴奋。
救治措施:及时注射肾上腺素5毫升。治愈后补注疫苗。
初审、一校:于 钊
复审、二校:傅仁斌
终审、三校:郭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