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适用范围
受疫情防控影响,牛场技术人员不能按时复工返岗、繁殖技术人员缺乏,短期内饲草料(原料)供应不畅、库存不足,需加强犊牛接生助产及新生犊牛护理工作,以提高新生犊牛在条件受限时的成活率。
二、技术要点
1.根据预产期,提前20天准备产房
由于交通受阻,有些牛场日粮搭配变化过大过快甚至精饲料匮乏,导致妊娠母牛营养不良,严重者可能导致母牛早产。因此,根据推算的预产期,提前20天要给临产的妊娠母牛准备好具有保暖条件的产房,保持地面干燥整洁,并喷洒84消毒液或撒布生石灰进行消毒处理,然后铺上5~10厘米厚的清洁、干燥、柔软的垫草。
2.对员工进行接生助产技术培训
由于牛场技术员因疫情防控还未按时返岗,造成接产助产技术人员不足。因此,要对在场人员紧急培训,包括产前接产器械和药品准备,以及接产时机、胎位检查、接产方法、注意事项等。使每一个员工能够按要求事先准备好接生助产所必需的碘酒、高锰酸钾、干毛巾、产科器械、助产绳、结扎脐带的丝线等,并对产科器械用碘酒(或高锰酸钾溶液)擦拭或浸泡消毒,晾干备用。如果消毒药品不足,可对助产器械进行火焰消毒,助产绳等进行蒸煮消毒。
培训员工掌握恰当的助产时机,母牛在产房出现分娩征兆时,检查胎位若正常,尽量让其自由产出,不宜强行拉出,胎儿头部露出后如果羊膜未破,可用手撕破;如果检查胎位不正遇难产时要及时助产。倒生时,应及早拉出胎儿,以免造成胎儿窒息死亡。
3.对员工进行新生犊牛护理技术培训
(1)及时清理粘液,保障呼吸顺畅
犊牛产出后,应及时消除其口、鼻、耳及身上的粘液。一般母牛会舔去犊牛身上的粘液。如果母牛不能舔掉粘液,则要用柔软清洁的毛巾将全身粘液擦净,避免受凉,尤其要注意擦掉口鼻中的粘液,防止呼吸受阻。
有时会出现犊牛口腔周围贮积粘液,导致没有呼吸或呼吸微弱,但心脏仍有跳动的假死现象,此时不要轻易放弃抢救,而应立即用消毒过的软布将犊牛口腔周围的粘液除去,并使犊牛仰卧进行人工呼吸,或使其倒挂,拍打胸部,使粘液流出。如果不及时救护,就会导致犊牛死亡。
(2)科学断脐,避免脐带炎
通常情况下,母牛分娩时脐带会自然扯断脱落,不需要结扎。如果犊牛出生后脐带未扯断或太长时,用消毒剪刀在离犊牛腹部10厘米左右处剪断,将滞留在脐带内的血液和粘液挤净,并用5%碘酒浸泡2~3分钟后结扎,切记不要把药液灌入脐带内,以免引起脐孔周围组织充血、肿胀而继发脐炎。
(3)称量初生重,记录初生重等性状
在擦干犊牛身体后、吃初乳前,应立即称重记录。如果是肉牛繁育场,还应给犊牛照相、打耳标、建系谱,记录初生重、毛色特征等性状,以便后期评估选配效果和犊牛生长发育情况。
(4)喂足初乳,使其尽快获得抵抗力
犊牛出生后应在30~90分钟内让其吃饱初乳。如果犊牛第一时间没有本能地去吸吮母乳,就需人为把犊牛头引至乳房下,挤出乳汁于手指上,让犊牛舐食,并引至乳头使犊牛吮乳,尽量使其早吃、吃足初乳,以便尽快获得免疫球蛋白形成抗体,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如果母牛营养不良导致没有初乳,使用以前冻存的其他牛的初乳代替饲喂。如果没有冻存的初乳,可采用每千克常奶中加入维生素A 2000 IU、60毫克土霉素来代替初乳,每次喂2公斤。并在第一次喂奶后灌服50毫升液体石蜡或蓖麻油,以促使胎便排出。5~7天后停喂维生素A,抗生素减半直到20日龄左右。
(5)精细饲养
犊牛出生后一周内,安排犊牛和母牛都在室温18℃~20℃的产房进行活动,自由吸吮母乳。从第3天起,可以诱导犊牛饮用35℃左右的温开水。一周后,可以诱导犊牛采食一些开胃食料。期间,要做好带犊母牛的饲养管理工作,尤其要优先满足母牛自身基础代谢和哺乳需要,确保母牛健康和犊牛有充足、优质的母乳。
保持产房和犊牛舍干净卫生,要做到“三勤”与“三净”。三勤,即勤打扫、勤换垫草、勤观察;三净,即饲料净、畜体净、工具净。犊牛出生1周后,可在产房或舍内自由运动,10天后如果天气晴朗,可让其在室外运动场上每天11:00~14:00短时间运动1~2次,每次半小时。随着日龄增加,运动时间可适当延长,以提高犊牛体质。
作者: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万发春等
初审、一校:于 钊
复审、二校:傅仁斌
终审、三校:郭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