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我国甘薯主产省,是仅次于水稻与玉米的第三大粮食作物,是我省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省甘薯采后损耗率达10%~15%,保质降损是甘薯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甘薯采后贮藏保鲜技术具体如下:
一、质量要求
1.甘薯采收后应去除薯块表面泥土,在粘土地或地下水位较高地区生长的甘薯,采后应及时除泥;在沙质土壤生长的甘薯,抹去甘薯表面附带的泥土即可,但要注意避免伤薯。
2.剔除带病虫、腐烂、损伤、受冻及畸形薯等。筛选过程尽量避免机械损伤,减少转运次数。应避免暴晒、雨淋和霜冻。
3.收获、运输工具、容器应进行消毒。可使用0.2%~1%的过氧乙酸或0.05%的二氧化氯稀溶液擦拭,或0.1克/立方米~0.2克/立方米的二氧化氯,或6克/立方米~10克/立方米的硫磺熏蒸等化学方法,或采用热烫、紫外线或阳光暴晒等物理方法进行消毒。
4.鲜食及加工型甘薯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相关规定的要求。
二、贮藏设施准备
1.检查。贮藏前应检查库(窖)整体安全性、牢固性、密封性、保温性,通风管道的畅通情况,必要的风机、照明、监测等设备的运行情况。
2.清杂。贮藏前1个月应将库(窖)内杂物、垃圾清理,彻底清扫库(窖)内环境卫生。
3.通风。贮藏前1~2周,应将库(窖)的门、窗、通风孔打开,充分通风换气。
4.控湿。对于气候比较干燥地区,应在贮藏前2~3周,用适量水浇库(窖)地面,使相对湿度达85%以上。对于气候比较潮湿、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应将库(窖)门窗打开进行通风散湿,并在库(窖)地面、墙壁摆放5~7厘米厚的消毒秸秆,或在库(窖)地面铺放疏密均匀、清洁干燥的砖块、干木板等架空或垫底材料,防潮湿,利通气。
5.消毒。按库(窖)体积,可使用1克/立方米的过氧乙酸、或0.1克/立方米~0.2克/立方米的二氧化氯,或6克/立方米~10克/立方米的硫磺熏蒸24小时,熏蒸完毕后通风换气,排尽残留的二氧化硫气体,并将燃烧余物打扫干净,防止污染。
三、预贮
将甘薯在温度15℃~18℃、相对湿度85%~90%的环境下放置1周;或在温度35℃~38℃、相对湿度85%~90%的环境下放置2~3天。要保持通风,预贮期间通风量要适当加大,确保甘薯表皮干燥和去除呼吸热。
四、贮藏
1.贮藏方式。应按不同品种、不同用途、不同等级分类贮藏。堆放、码垛时,应轻装轻放,由里向外,依次堆放,贮藏总量不应超过库(窖)容量的65%,堆放高度一般不超过贮藏库(窖)高度的2/3,堆垛与库(窖)顶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米。
适宜贮藏量根据贮藏库(窖)的总容积(立方米)计算,按照每立方米 650~750公斤,由以下公式计算出适宜贮藏量:适宜的贮藏量(公斤)=窖容积(立方米)×700×0.65
(1)散堆。自然通风库(窖)薯堆高度不超过1.5米;具有地面通风系统的强制通风库和恒温库种薯薯堆高度不超过3米,鲜食薯和加工薯堆高度不超过4米。
(2)袋藏。有透气编织袋、网眼袋或麻袋多种包装形式,甘薯码放高度一般不超过6层,垛与垛之间留有观察过道,宽度不小于0.6米(可根据机械搬运作业需要确定)。
(3)箱藏。分木条箱、塑料箱或可防潮防腐蚀的金属筐多种包装形式。如使用容积为1.8~3.6立方米木条箱包装时,甘薯码放高度一般不超过6层,垛与垛之间留有运输和检查作业过道。
2.贮藏条件。温度一般控制在10℃~14℃,相对湿度80%~90%;贮藏库(窖)内CO2浓度不高于5%。
3.贮期管理。整个贮藏期间中,应最大限度的将温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保持薯皮干燥。堆垛内外温差不超过2℃,库(窖)内二氧化碳浓度不高于5%,并及时去除烂、病薯,尽量控制病害发生,抑制薯块过早发芽。
4.设施维护。定期检查库(窖体有无鼠洞,若发现鼠洞,应及时进行堵塞。检查库(窖) 周围的排水情况,注意防止雨水、地下水渗入窖内。检查库(窖)体结构,发现库(窖)体裂缝、下沉等涉及安全的问题,及时处理。经常维护库(窖)内照明、风机、温湿度监测等设备。
五 标识
每个贮藏堆垛及最小包装单元均应单独建立贮藏标识。其中应包括品种、用途、产地、收获时间、等级规格、数量、入出库(窖)日期、保质期。
六 出库(窖)
选择晴朗、气温高于9℃的天气出库(窖)。装运过程中应避免机械损伤,控制好温度,避免冷、热造成的损失。
来源: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处
作者: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湖南省旱粮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团队
初审、一校:余 杏
复审、二校:傅仁斌
终审、三校:郭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