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用技术 > 正文

抗击疫情期间, 湖南早稻苗期病虫害防控措施及建议

2024-03-08 02:46 作者: 湖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谭新球 文吉辉​ 来源: 246310 次阅读

  疫情当下,立春已过,春耕在即。去年冬季是暖冬,田间病虫害基数相对往年会偏高,对湖南早稻生产有潜在威胁。水稻是湖南的主要粮食作物,目前,早稻生产已进入重要部署阶段。苗期遇低温、病虫害和烂秧等是早稻常见的生产问题。为此,笔者就怎样做好早稻病虫害防控和水稻安全生产等提出如下建议:

49571529893418278.jpg

  1.重视水稻种子消毒

  浸种消毒是预防水稻恶苗病菌、立枯病菌、稻瘟病菌、稻曲病菌、稻粒黑粉病菌等的有效方法。

  强氯精消毒法:一般用强氯精500~800倍水溶液浸种10~12小时,其间每隔3~4小时将种袋提动1次,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浸种或催芽,这种方法预防恶苗病等效果好。

  咪鲜胺消毒法:按25%咪鲜胺乳油5毫升,对水10公斤,搅匀后浸种5公斤稻种的比例配药,浸种10小时后催芽播种,可有效预防稻曲病等多种病害。

  其他药剂消毒法:其他药剂消毒可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稻瘟灵乳油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1天后催芽播种,对稻瘟病等病害均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2.抓好秧田病虫防控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拌种:在播种前或浸种后,每公斤稻种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克拌种,根据不同用种量,按上述比例配药后拌种,也可选用60%吡虫啉拌种;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克直接拌芽谷种子10~15公斤,拌匀装袋,15~20分钟后立即播种。采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拌种主要防治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有效预防白背飞虱等在秧田传播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同时还可兼治稻蓟马等害虫。

  吡虫啉或吡蚜酮加康宽秧田喷施:在秧苗3叶期和移栽前3~5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每亩40~50克再加康宽(20%氯虫苯甲酰胺)10毫升,对水50~60公斤均匀喷雾,可有效防治稻飞虱、稻蓟马、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等多种害虫。

  3.防止水稻烂秧

  早春水稻育秧季节,往往出现低温寒潮(倒春寒)或阴雨连绵。若加上秧田水层管理不当,会造成秧苗衰弱,病菌易乘苗体虚弱而侵入,从而导致水稻烂秧。早春防止水稻烂秧措施如下:

  秧田通气。秧田既要透水,利于种子发芽出苗,又要通气,便于秧苗扎根生长,可有效防止烂秧。先把田耕耙整细,起沟做畦,施足底肥,再把畦面泥块打碎,初步耙平;然后放水浸泡,再进一步把畦面整平。

  适时育秧。掌握适宜播期和确定适宜秧龄,以避免烂秧。水稻正常出苗所需温度为15℃,在露地育秧时,当气温稳定在12℃左右时开始播种为宜。如果育秧季节早,气温低,稻苗生长慢,秧龄宜适当长些;在气温较高时育秧,稻苗生长快,秧龄则宜短些。

  稀播匀播。秧田播种量应根据秧龄长短及育秧季节气温高低而定。原则上要求稀播匀播,使每株秧苗都能得到足够的阳光、空气和养料。如播种过密,则会造成后期秧苗受光量减少,发根力降低,苗体不壮,易烂秧。

  培育壮秧。培育壮秧是是防止烂秧的前提,可采用湿润育秧办法培育适龄壮秧。在立苗期,一般在秧田沟中灌水,保持田面湿润通气,促使种子迅速伸根立苗。在扎根期,要灵活掌握水层,防冻防晒。保持秧田既有水,又通气,以利扎根保苗。若遇到寒潮,应灌深水护苗,并要求及时排水通气。遇到阴雨连绵,要打开排水口,勿使秧田积水。

  4.提高早稻秧苗耐低温能力

  针对早春倒春寒等低温天气,建议在早稻育秧过程中喷施光合细菌生物菌剂,以150~250倍稀释,于出苗后7天均匀喷雾,间隔5天喷施1次,共施用3次;或者在水稻种子播种前,采用150倍液浸种1小时,然后摊开准备播种。上述做法可以促进秧苗早发,根系比较发达,提高低温难受能力,同时提高作物苗期光合作用。

来源: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处供稿

作者:湖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谭新球 文吉辉

初审、一校:余 杏

复审、二校:傅仁斌

终审、三校:郭有余

分享到:
头条推荐
2025中国航天日(湖南)科普周在南岳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