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烟的有效叶片为18片,要把黏泥的、发虫的、畸形的无效脚叶摘掉,以保证上部烟叶的营养供应。”6月15日,在桂东县沙田镇江湾村的烟田里,“90后”烟农黄德文正蹲在烟秆下,向种植户段利发展示“打烟脚、打烟顶”的技巧。
2021年,从湖南农业大学烟草专业毕业的黄德文,一头扎进湘赣边陲的桂东县,扛起“郴州雪茄”第一站的科研任务。从试验田里的“拓荒者”到产业振兴的“领航人”,他用5年时间在湘赣边陲的红土地上,书写了一段“一根雪茄撬动乡村振兴”的奋斗传奇。
起初,摆在黄德文面前的是“三无”困局——无种植先例、无技术支撑、无专业人才。更令人棘手的是,桂东酸性红壤与种植雪茄所需的pH值6.0~6.5、有机质≥2%的土壤条件相差甚远。他背着土样遍访中国农科院烟草研究所、郴州市农科院等机构,最终摸索出“生石灰调酸+有机肥改良+烟稻轮作”的土壤改良方案,并在堡下村圈定30亩试验田,搭起简易工棚,过上“白天蹲田埂、夜晚守晾房”的日子。
但他首次试种却遭遇了“滑铁卢”:晾制的烟叶出现大面积青斑、烂茎。老烟农的叹息让黄德文彻夜难眠。他带着问题驻扎在科研院所,白天跟专家学技术,晚上在笔记本上画满温湿度曲线。180天里,他在晾房搭建起监测系统,记录4000多组数据,手绘37张发酵图,终于总结出“三同三防两提”(同温、同湿、同风速;防霉、防燥、防异味;提香、提色)晾制技术。当油亮棕褐色的烟叶挂满晾房时,这个年轻人用坚持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2023年,桂东雪茄迎来转折——入选国家《名晾晒烟名录》。黄德文深知,标准化是产业壮大的根基。他牵头制定《桂东雪茄烟叶生产技术规程》,将种植技术细分为八大技术要点:从整地时“翻耕起垄25厘米”到移栽“深栽高培露三叶”,再到晾制“五段式控温(30℃→35℃→40℃→45℃→50℃)”的流程,每个环节都配上图文手册和教学视频。
为了让烟农吃透技术,他还组建起“党员技术先锋队”,白天在田间示范操作流程,晚上在村部讲解技术要点。堡下村烟农谷晓光的晾房里,泛黄的“明白卡”上工整记录着黄德文23次技术指导的详细内容。数据显示,2023年,桂东雪茄亩产收益5000元。
产业集群效应随之显现:雪茄产业园带动300多名村民成为产业工人,“雪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体验采摘、手工卷制,烟田成了“农业+文旅”打卡点。
2024年冬,捧起“桂东工匠”奖杯时,黄德文激动地说:“荣誉属于这片土地。”为了优化品种,他引进12个雪茄品系开展对比试验,笔记本里记满87项生长数据;搭建“采摘—挂杆—回潮—下架”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将优叶率从65%提升至85%。
4年间,他踏遍11个乡镇,见证雪茄产业从3亩试验田扩展到373亩基地,累计提供就业1000余人次,烟农户均年增收8万元,产业工人人均年增收1.5万元。
如今,他的新规划已铺开:引进茄衣深加工线,开发雪茄茶、雪茄文创等衍生产品,筹建雪茄文化体验馆,用“科研+产业+文旅”组合拳,在乡村振兴蓝图上勾勒新的精彩篇章。
初审:田文娟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