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县传真 > 正文

千亩竹林破土生金

2025-04-25 17:10 作者: 李保 田四海 来源: 0 次阅读

眼下正值竹笋采挖旺季。安化县滔溪镇梅兰坪村的千亩竹海翻涌着碧浪。竹林深处,破土而出的鲜嫩竹笋裹着褐衣,在晨露中泛着微光。村民们背着竹篓,熟练地在竹林间穿梭采挖。不多时,一辆辆满载鲜笋的货车驶出竹林,奔向远方市场。

曾几何时,梅兰坪村还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山高路远的地理条件,让这里坐拥5000多亩竹林却守着“金山”受穷——崎岖山路阻断了鲜笋外销通道,零散售卖导致价格低廉,超83%的森林覆盖率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单一的困境持续多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让竹林‘长’出真金白银!”面对产业发展瓶颈,村“两委”提出以发展竹笋产业作为破局之策。为了筑牢生态发展根基,梅兰坪村首先将生态保护写入村规民约,明确禁止挖山垦荒,对破坏竹林等违法行为依法严肃处理。2017年,村“两委”经充分研讨,决定整合闲置竹林资源,制定并出台产业奖补激励措施。同年,村里还组织30余名村民前往桃江县马迹塘镇的竹笋加工企业、培育林基地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与技术,为产业发展蓄势赋能。

归来后,一场竹林“提质革命”全面铺开:通过“改密度、改结构、改土壤”优化低产竹林,以“提质量、提效益、提景观”激活失管竹林,全面实施深翻垦复、护笋养竹等精细化管理,推进大径级南竹、笋用竹、笋材两用林基地建设。同时,村“两委”发放奖补资金22万元,高标准改造了2200多亩优质竹林。

为了破解“卖笋难、效益低”的痛点,梅兰坪村创办鲜笋加工厂,形成年加工鲜笋50万公斤的规模。村民采笋后可直接售往厂里,不仅解决了销路问题,还延伸出竹笋加工、包装运输等产业链条,为当地创造了60多个就业岗位。58岁的村民李大姐一边熟练地分拣鲜笋,一边笑着说:“在家门口干活,每月能挣5000多元,还能照顾老小,比外出务工强多了。”

如今的梅兰坪村,竹笋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引擎”。2024年,该村竹笋产量达1100多吨,带动200余户村民户均增收超500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在竹笋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该村还进一步创新综合种养模式,2023年建立生态农业基地,探索“稻、菜、鱼、鳅”一田四用模式,让土地效益翻倍;另外,村里因地制宜引入光伏发电项目,并配套建设亲水平台,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

“下一步,我们要引进先进技术,升级产业结构,打造竹笋深加工品牌,让小竹笋做出大文章!”展望未来,该村党总支书记黄爱国眼中满是憧憬。

初审:田文娟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分享到:
头条推荐
2025中国航天日(湖南)科普周在南岳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