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在衡阳县西渡镇青里村的广袤农田里,一片片嫩绿的秧苗随风摇曳,展现出勃勃生机,这些秧苗全部产自该村的现代化育秧工厂。
青里村的现代化育秧工厂是去年开工建设的,由村集体企业控股51%,同时吸纳村里4位种粮大户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持有剩余49%的股份。
走进宽敞明亮的育秧大棚,技术负责人彭万军详细介绍道:“从3月初开始育早稻秧,育了4批共12万盘秧苗,能满足3600亩大田的种植需求。截至目前,已有9万盘秧苗顺利完成移栽。”据悉,这些秧苗主要供应本村及本村在周边村庄流转土地种粮的种植户。
以前,青里村的种植户想要用上育秧工厂培育的早稻秧苗,只能委托邻村的育秧工厂代育,每盘要支付5元服务费。虽然代育成本较高,但由于工厂化育出的秧苗健壮整齐,种粮大户都争相购买。
正是看到了种植户的迫切需求,同时考虑到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需要,青里村“两委”经过深入研究,最终决定建设育秧工厂。2024年3月,这个总投资达400万元的现代化农业项目正式启动建设,项目包括6500多平方米的智能化育秧大棚、标准化厂房,以及自动化育秧设备和机插秧秧盘等配套设施。
“与去年相比,今年早稻育秧的成本明显下降。”彭万军指着新购置的自动上料机兴奋地说。他解释道,去年晚稻育秧是工厂首次运营,由于缺乏经验,在人力物力调配方面存在不少浪费,导致每盘秧苗的育秧成本高于预期。最终,工厂将服务费定为与周边代育秧工厂相同的5元/盘,本村种植户因节省了运输费用而踊跃订购。
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今年早稻育秧前,工厂引进了自动上料机、叠盘机等设备。这些设备的投入使用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升,8名工人每天可完成8000~10000盘的育秧任务,效率比去年提高了一倍以上。此外,工厂还通过优化基质配方、科学安排用工等方式多管齐下控制成本。
“经过精细测算,今年每盘秧苗的育秧成本控制在3元左右。”彭万军介绍道,“为了让乡亲们得到更多实惠,我们对本村种植户的收费定为3.5元/盘,比去年降低了1.5元。按亩均需要使用40盘秧苗计算,仅此一项每亩可节省成本60元。”
青里村的种粮大户颜志刚今年计划种植560亩双季稻,早稻全部采用育秧工厂培育的秧苗。“不仅育秧成本降低了,更重要的是秧苗的质量有保证。工厂育的秧苗粗壮、根系发达,特别适合机插,一台插秧机一天能完成50多亩作业面积。”
除了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外,育秧工厂还带动了当地就业。据统计,在早稻育秧期间,工厂累计提供300余人次的用工机会,有效盘活了村里的闲散劳动力。
西渡镇副镇长周赛衡表示:“青里村育秧工厂既减轻了种植户的生产负担,又为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保障了双季稻种植面积,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
初审:向莉莉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