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笔者走进益阳市资阳区迎风桥镇牛角仑村辣椒种植基地,只见现代化大棚内绿意盎然:整齐的辣椒垄间,早稻秧苗青翠欲滴,两种作物长势喜人、相得益彰。“我们创新采用‘育秧+种植’模式,实现大棚空间高效利用,效益直接翻番。”基地技术负责人徐智勇介绍说,今年2月中旬完成辣椒移栽后,3月中旬又将早稻秧苗移入大棚炼苗,本月即可进行机插。
“两种作物一起种,田间管护尤为重要。”谈起大棚的综合利用和管理,徐智勇头头是道。辣椒苗喜水怕涝,而在早稻秧苗培育后期又需要大水浇灌。如何解决两种作物同时灌溉的问题?徐智勇给出了答案——辣椒靠滴灌系统精准供水,秧苗则采用人工浇灌,互不干扰。
徐智勇介绍说,大棚建设初期,便将辣椒垄距控制在1米左右,比常规种植宽了40~50厘米;同时抬高垄面,埋入滴灌管网。如此一来,即使早稻秧盘放在垄间,进行大水浇灌也不会影响辣椒的生长。
更令人称道的是,基地采用有机基质种植技术,培育出的软皮辣椒皮薄肉厚、软糯香甜,深受消费者喜爱。“这种种植方式实现了‘无土栽培’,解决了我们村的土地难题。”该村党总支书记刘国斌告诉笔者,长期以来,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种植草皮,致使耕地肥力逐渐退化。2023年底,牛角仑村与鲜鱼塘村、新花园村抱团合作,采用“村集体+企业”模式,投资500多万元新建50亩集中育秧设施大棚,通过“育秧+种植”的综合利用模式,既保护了耕地,又提高了效益,村民成功实现“土里刨金”。
“我们的辣椒还没成熟就已经被预订一空。”徐智勇欣喜地说,虽然辣椒5月初才开始上市,但基地已与长沙采购商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订单种植+定向销售”的合作模式,让基地辣椒不愁销。“今年大棚内共培育22万株辣椒苗,单株产量预计可达1.5~2.5公斤,预计年产值约300万元。”徐智勇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若育秧大棚仅用于育秧,需要6年才能收回成本,而通过综合利用,仅需2年即可回本。
“育秧+种植”的综合利用模式,不仅提高了大棚的经济效益,也为当地农户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前,基地常用工在15人以上,辣椒采收期用工可达30多人,每人每天可赚取100元务工费。
初审:田文娟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