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县传真 > 正文

从地方风味到全球餐桌:三塘藠头的国际化品牌升级之路

2025-04-09 09:23 作者: 李峰波 罗凯 李文改 杜登轩 来源: 1 次阅读

湘阴县三塘镇生态轮作示范基地,三月的春风吹过藠田,绿浪翻涌。泥土之下,一颗颗白玉般的藠头正悄然蓄力,等待一场破土而出的“新生”。

而在泥土之上,一场更为宏大的“破土”正在上演——千年贡品“单心全白长柄藠”,这个曾深藏洞庭湖畔的“闺秀”,如今正以惊艳之姿变身国际商品。从寂寂无闻到年产值10亿元,短短5年,三塘人书写了一部农产品“逆天改命”的传奇。

困局:千年贡品的“至暗时刻”

湘阴县三塘镇,素有“中国藠头之乡”的美誉。然而,在产业发展历程中,这片“黄金产区”也曾遭遇阶段性“至暗时刻”。2016年前后,传统种植模式面临多重挑战,三塘藠头深陷怪圈:种植靠老人,加工靠土法,销售靠贩子。

民岳村党总支书记黄文兵回忆:“当时全镇藠头种植面积,一度萎缩至不足千亩,收购价每公斤不到1.6元。年轻人宁愿进城搬砖,也不愿回来种这‘土疙瘩’。”

这种“守着金招牌,难觅致富路”的困境,迫使三塘镇必须开启一场涵盖种植技术革新、产业链延伸、销售渠道拓展的系统性变革。

破局:“党建红”引领“产业绿”

转机,始于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2019年,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三塘镇党委提出科学构建“党建+”模式,依托“支部+集体+企业+农户”运作机制,把企业、村集体、群众的利益紧紧拧在一起,形成企业发展、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三赢”局面。

具体实施,三招破冰。“红色经纪人”:党员带头成立合作社,把企业订单“翻译”成农户听得懂的“保底账”。“技术革命”:镇政府补贴50%购置农机,让藠头种植从“弯腰挥锄”变成“坐着操作”。“风险熔断”:全国首创“藠头价格指数保险”,让农户敢种、敢扩、敢投入。

那一年,民岳村党员黄刚强,放弃江西千亩藠头田,毅然决然回乡率先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亩,成为该村发展藠头产业第一批吃到红利的人。如今,年产值过百万元已是家常便饭。

“企业需要多少种多少,村里来统筹!”“你的藠头我按3元每公斤兜底!”黄刚强等“土专家”、新型“三农”人才组成的先锋队,挨家挨户上门谈规划、讲效益、算经济账,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进来。

黄文兵说,民岳村的种植版图从零星散户扩展到200余户专业种植,其中百亩大户7家,2600亩藠田年产6000吨,绘就了一幅“家家种藠头、户户有增收”的振兴图景。

崛起:产业链串联“白珍珠”

3月30日,民岳村新建的7000平方米的加工厂里,百余名工人分成几条生产线,正忙着藠头腌制、去皮挑选、分类打包等。

产业兴,则百业兴。为助推藠头产业可持续发展,三塘镇推动集藠头种植、储藏、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民岳村7座现代化冷库矗立田间,11000立方米仓储空间锁住藠头鲜度。全镇21个冷链基地,串起的不仅是产业链条,更是富民信心。

2020年前,民岳村农业振兴路子不畅,土地沉睡问题突出。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低下、农村劳动力稀缺现象普遍存在,村集体收入寥寥无几。随着藠头产业发展壮大,民岳村集体经济有了质的飞跃。“村集体参股了种植、冷链、加工、销售全链条,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去年年收入已经超过65万元。”黄文兵介绍。

目前,三塘镇藠头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0亿元,链上种植、加工、销售端劳务收益达9000余万元,帮助50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8000元。这条从“田间到车间”的产业链条,愈发坚实。

出海:洞庭水煮出“国际味”

在湖南海日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经过48道工序精制的甜酸藠头正装箱待发。这些承载着洞庭水韵的“白珍珠”,即将开启跨洋之旅,登上日韩、东南亚的餐桌。

有了与湖南海日食品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三塘藠头从不愁销路。近年来,三塘藠头的年出口量约2万吨,出口创汇额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额的50%以上。三塘镇成为全国最大的藠头加工出口创汇基地。

“当前,我们正在申报海关入驻虞公港。随着虞公港海关入驻,‘三塘藠头’的国际之旅即将从家门口启程。”湖南海日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细良说,节省下来的百万元物流成本,将全部反哺给藠农。

如今,“三塘藠头”的品牌已然擦亮,产业升级图谱清晰可见:高标准打造藠头种植示范基地5个,规模化种植总面积达1.5万亩;培育藠头合作社14家、加工企业11家、冷链仓储基地21个;鲜藠龙头销售企业2家,11家电商新锐构建立体网络,让“三塘藠头”通过互联网走向世界餐桌,千年贡品变身“网红尖货”。这个年产值突破10亿元的产业集群,正强势书写着“小特产成就大产业”的时代答卷。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分享到:
头条推荐
“未来守护者:科学点亮生命”科普主题活动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