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春光明媚,桃江县沾溪镇洋泉湾村的田野上,桃江县农夫良知农机化服务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进财正俯身查看刚被旋耕机压平的绿肥。“绿肥层太厚了,旋耕深度还得再调整。”他一边比划,一边向身旁的农机手叮嘱道。
与传统春耕景象不同,这片农田里竟看不到一点水迹,这是为何?
“这是我独创的‘干耕湿种’法。”彭进财笑容满面地解释道。这项技术是在每年10月播种紫云英,次年3月下旬进行干耕,每亩配施750公斤生物有机肥,待绿肥和有机肥经7~10天有氧发酵后,再灌水、整田、插秧。
说起这套耕作方式的由来,彭进财打开了话匣子。2014年,他满怀信心地流转了120亩水田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刚开工就遭遇“下马威”——合作社流转的部分田块是烂泥田,旋耕机一开进去就深陷泥潭。回忆起当年的窘境,这位皮肤黝黑的老农仍心有余悸。那一年,他种植的水稻平均亩产仅250公斤左右。
面对困境,彭进财没有退缩。在当地农技部门的建议下,他开始尝试种植紫云英等绿肥作物,并在每块田周围开挖排水沟。令人惊喜的是,经过一个冬季的生长,原本常年积水的田块变得干爽起来。“绿肥就像天然的抽水机,不仅吸走了多余的水分,还改良了土壤。”彭进财兴奋地说。
2020年,在参加农技培训时,彭进财了解到“有氧发酵”的原理。善于钻研的他立即萌生新想法:为何不把传统的“湿耕”改为“干耕”?说干就干,他划出140亩试验田,在春耕时不急着灌水,而是先让旋耕机把绿肥翻入土壤中,待其充分发酵后再放水整田。
“刚开始有人说我是瞎折腾,翻耕哪有不灌水的?”彭进财笑着回忆道。随着技术的成熟,“干耕湿种”模式成效显著。2024年,他种植的400亩曾经的低产烂泥田平均亩产达500公斤,实现产量翻番。
说话间,桃江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邓有余来到田间。他对彭进财的“干耕湿种”连连称赞:“这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换。干耕让绿肥在有氧条件下分解,产生的大量活性物质能显著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不仅让种植的水稻产量提高,而且完全满足机械化作业的需求。”
站在田埂上,彭进财望着旋耕机翻耕的田块,脸上洋溢着自豪:“老祖宗传下的种地经验要珍惜,但更要与时俱进。只要肯动脑筋,薄田也能变成聚宝盆!”
初审:向莉莉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