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个好年”要有年味,而对年味的准备与感知,往往是从舌尖上开始。在桃源县茶庵铺镇,软糯香甜的蒿子粑粑热烈地迸开了当地人的新年味。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承载着浓厚年味与乡愁的传统符号。
从舌尖美味到浓浓年味
每逢年前,蒿子粑粑的清香便会氤氲在桃源县茶庵铺镇的大街小巷。在蒿子粑粑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王双娥的家中,家人们正围坐在火炉边忙着包制蒿子粑粑,将揉好的面团放在粽叶上轻轻一压,再用两端的叶片包裹起来,一个方正的蒿子粑粑就成型了。王双娥的孙女饶海燕今年也加入了制作蒿子粑粑的队伍,在一旁仔细观察着奶奶的动作,有模有样地学着做了起来。
“在寒假里,我最期待的就是跟这些奶奶一起包蒿子粑粑。”饶海燕说,“蒿子粑粑是茶庵铺的传统美食,我希望把蒿草粑粑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它的美味。”
对于制作蒿子粑粑,王双娥有着自己独特的“秘诀”:糯米得提前一晚泡发,让糯米吸足水分;关键的原材料蒿叶也是十分讲究,春天留存下来的蒿叶经过4个小时左右的熬制,与糯米粉混合,经过反复翻炒,让蒿草汁与糯米粉充分融合制成熟芡,再拌入生粉,反复揉捏,使其更具韧性。包好的蒿子粑粑经过上笼蒸煮,一打开锅盖,粑粑的香味就四散开来,咬上一口,儿时的记忆不知不觉从脑海中浮现。
蒿子粑粑往往会在新年正式开始前制作完毕,此后的半个多月里,它们是新年限定的碳水快乐,也是走亲访友的必备佳品,更是游子离家远行时便携的故乡味道。
从传统技艺到产业新篇
在桃源县茶庵铺镇,清香软糯的蒿子粑粑不仅是舌尖美味,更是致富密码。桃源是蒿子粑粑制作技艺的发源地之一,这项技艺在茶庵铺镇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蒿子粑粑里不仅仅有蒿子的清香和米香,当地人还把更多食物融入其中,咸甜皆宜。王双娥不仅将蒿子粑粑的传统做法承袭至今,还开创了腊肉、豆沙等新口味,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蒿子粑粑线上线下均销售火爆。
“我们现在一天要用200~225公斤糯米,年前制作蒿子粑粑可以消耗大概1万公斤糯米。”王双娥说。
如今,蒿子粑粑制作已发展成当地特色产业,辐射周边10多个乡镇,从业者上万人,形成了以家庭作坊合作社生产为主的产业化模式,年产量500多万公斤,年销售额逾7000万元。小小的蒿子粑粑承载着浓浓的年味,从茶庵铺镇走向了全国千家万户。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