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里,位于保靖县比耳镇比耳村的保靖县比耳本顺竹艺专业合作社里,一群手艺人正忙碌着,他们双手轻柔而飞快地拨弄着篾条,转眼间,一个个造型独特的竹艺品便渐渐成形。
“比耳”是土家语,意为“小而美丽的地方”。这里既是艺术小镇,也有“竹器之乡”之称。其竹编技艺已经传承了200多年。20世纪80年代,比耳地区几乎“人人是篾匠,户户会编织”,不少人依靠竹编技艺为生;20世纪90年代初,受“打工潮”和塑料制品的影响,传统手工一度衰落。
今年50岁的姚元飞就出生于竹编世家。大学毕业后,他曾随潮流在广东等地务工,开过餐馆,经过商,后来在沿海地区承包了几千亩水塘,从事海鲜养殖。
见识越是广阔,姚元飞越是怀念酉水河边寂静淳朴的村庄。2013年,姚元飞收拾行囊,回到比耳村,想要重操祖业。
当时,父亲姚本顺已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唯一一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传承人。但当姚元飞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家人时,父亲却极力反对:“篾匠是个空筒筒,十个篾匠九个穷。做篾匠,家都养不起。”
但姚元飞深知,父亲爱竹编,传承百年的好手艺眼看就要濒临消失,父亲也很痛心。于是,他不急着争论,而是耐着性子和父亲学习真本事。父亲也毫不吝啬,将传承了百年的手艺倾囊相授。
长年累月的积累下,姚元飞的手艺不断精进,编织出的竹艺产品也越发精美。他开始收集自己和老篾匠们制作出来的产品,挑着担子去周边的旅游景区推销、叫卖。他带来的小玩意很受欢迎,每次都能卖到上千元,他把赚到的钱一分不少地交给父亲和乡亲们。
随着竹艺品的销量和名声逐渐扩大,父亲终于认可了姚元飞,并开始大力支持他。父子俩一心扩大规模,要带动村里的老篾匠重操旧业,培养新匠人。
2014年,父子俩经营的竹编小作坊顺利升级成为保靖县比耳本顺竹艺专业合作社。这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一家省级竹编合作社,也是湘西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湖南省省级非遗扶贫工坊之一。
从此,比耳竹编进入与市场接轨的新发展阶段,带动留守妇女、残障人士、竹种植户、篾匠艺人等30余人长期就业增收,并吸引了部分在外漂泊的篾匠回乡,共同“拯救”这一传统手艺。
如何吸引年轻人回头看、了解并爱上竹编艺术,一直是姚元飞思考的课题。他认为,对竹编产品进行创新设计和品牌包装,让古老技艺符合当代审美和生活方式迫在眉睫。
为此,他积极与湘潭大学、中南林科大艺术学院、吉首大学美术学院等高校开展双向合作,让非遗走进校园。与此同时,合作社还成立本顺竹艺高校创新实习基地,借助高校人才的艺术创意打开竹编的新思路,开辟竹编新市场。
很快,合作社的产品由以前单一生活用品,发展成八大系列上百个品种,产品销往国内外;成功注册了“比耳”“本顺”“比耳本顺”三个竹艺品牌商标,以及“本顺”竹艺品牌马德里国际商标,申请了外观专利11项。
“老匠人年纪大了,没有新苗苗续下这份生机,非遗不进则退。”姚元飞感到时间紧迫,积极与高校合作制作竹编技艺推广小程序,还将出版竹编技艺的书籍,探索比耳竹编产业的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课题研究。
初审:向莉莉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