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县传真 > 正文

农民周述西在田里“种”出国家专利

2024-12-27 08:47 作者: 罗中利 王凤宝 来源: 5041 次阅读

深冬时节,暖阳如春。洞口县石江镇大塘村,连片的稻田中,一条新修的机耕道蜿蜒着入远方。这段时间以来,周述西几乎天天守在基地里,接待前来订购大米的客户,忙个不停。

周述西是土生土长的大塘村人。1989年,26岁的他决定出去闯一闯,在广东进过厂、开过店,见识了大世面,也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2007年,周述西回乡探亲时,发现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田地大量荒废。

周述西很痛心。2008年,他带着心中的“种粮梦”从城市回到农村,还被村民推选为村干部。

同年,周述西建议村“两委”干部,说服村民把荒芜的田地继续种起来,但大家对此积极性不高。无奈之下,他只好逐户上门,苦口婆心地劝说。最终,周述西说服了部分村民,由他牵头成立合作社,其他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这年,合作社吸收100多亩地。

“那时田地荒芜太久,长满了杂草,我只好请来机械,来来回回几次才见到纯泥巴。”经过不断奋斗,周述西终于在荒芜的田地里种出了水稻,却没有盈利。尽管如此,他还是自掏腰包,以每亩150元的价格支付了土地流转费,让村民们过上一个热闹的新年。

2009年,周述西争取到了邵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政策上有倾斜,技术上也有农技站专业人员帮忙指导。看到希望的他大胆投入,拿出几万元搞水利设施维修。村民们也纷纷加入合作社。至今,周述西已流转本村和邻村1000多亩水田和100亩旱地,并先后创建了洞口县宇龙农机专业合作社、洞口县大塘农业机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洞口县诚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同时,他还吸收了75名脱贫户加入合作社,带着他们增收致富。

从2008年种植水稻开始,周述西就发现科学种田是高产的金钥匙。他不停地琢磨、对比和实验,认真寻找水稻高产的特殊“配方”。

“隆平1号、陵两优942隆两优534……”“每秧盘不超过0.1公斤谷种,保持田面水位3厘米左右,保水5天以上……”“插田时要合理密植,每亩确保有2.2万蔸或者2.8万根左右基本苗,双季稻每亩用环保高效农药喷施两次……”十几年来,周述西做的记录密密麻麻,选种精准到品牌,肥料药水的使用精确到克。

要从一大堆数据中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还要精通计算机。周述西虚心向儿子周海兵学习,借助计算机进行数据归纳分析。

对操作电脑,周述西一窍不通。于是,除了到水稻田里干活,其余时间他就学习操作电脑,整理数据。2018年,周述西向外宣布:找到了水稻高产的最佳配方。

配方已定,周述西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一定要申请国家专利。

一个农民要申请国家专利,旁人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可周述西却认为,专利一旦申请成功,合作社名号就更响亮了,各类农产品也就卖得更好,村民跟着自己创收更有保障。

随后,周述西将《一种水稻高产种植方法》成功申报国家专利。

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合作社先后荣获中国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全国AAA级诚信企业、湖南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等多项荣誉。周述西本人被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评为农业行业“十四五”科技创新先锋人物。“我将带领更多农户,种好米、种健康大米,做一名新时代端稳端牢中国饭碗的新农人。”周述西如是说。

初审:田文娟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分享到:
头条推荐
数字创意“造梦人”丨《科技湘军勇登攀》创新创业演讲季第八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