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时节,笔者走进沅陵县官庄镇海沙坪村,只见当地的种粮大户宋世海正驾驶拖拉机翻耕稻田,准备撒些绿肥好让土地过冬。
宋世海出生于桃源县的一个小山村,来沅陵已经有不少年头。十几年前,他做过生意,跑过货运,天南地北到处谋生,有时候十天半个月都不能归家。
2013年,刚过不惑之年的宋世海,不忍老家的田地被大面积抛荒。他一咬牙,在老家流转承包了200亩田地,开始种植水稻。
2014年,宋世海考虑到村外扩大水稻种植规模。家里人都不支持,但最终拗不过他,还是默许了他的决定。经过一番考察,他最终选择离家不远的沅陵县官庄镇海沙坪村,并注册沅陵县世海家庭农场。
同年,宋世海在海沙坪村流转了200多亩田地种植水稻,并筹措资金50多万元修建厂房,购买插秧和割稻机械。除草、洒药、追肥……每天他都有干不完的活。可没想到的是,这片田地原先是用来种西瓜的,土壤质量较差。入秋后的稻田,只见草见不到多少稻谷,这让宋世海傻了眼。次年夏末,持续性降雨让水稻产量受到极大影响,大片稻谷倒伏,损失惨重。
但宋世海没有气馁。2017年,他贷款30万元重整旗鼓,并主动到沅陵县农业农村局参加农业科技培训,学习科学的种植管护技术和农机技术。
几度春秋,宋世海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运转,一步一步稳扎稳打。他坚持科学耕种,稻田施用有机肥,又敢于尝试新方法、新品种,种出来的水稻稻穗饱满、质量上乘。今年,经县里抽样测量,他的水稻平均亩产高达659公斤。“今年我承包了610亩稻田,产量近40万公斤,全年纯收入达30万元。”宋世海高兴地给笔者算了笔账。
宋世海还是名副其实的农机达人,10年来共添置无人机2台、插秧机2台、旋耕机3台和收割机2台,机耕机收全程机械化操作。官庄镇农业农村部门经常在他的示范基地开展机插机抛育秧培训,或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参观,促进当地种粮大户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种粮水平。
去年,为了维护农田水利排灌设施,宋世海恢复机耕道、渠坝、山塘多处,农耕不误农时,确保当地双季晚稻能够按时栽插。同时,他还为村里的公益事业捐款捐物上万元,优先聘用困难户在基地务工,并向村民传授种植经验、给予技术指导,带动更多乡亲们一起致富。
初审:田文娟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