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新晃侗族自治县掀起了一场生态修复的“绿色革命”——退耕还林,一株株树苗“落户”耕地,一处处荒土披上厚厚的“绿装”。如今,绿色已成为新晃发展的主色调,全县实施退耕还林57894亩,森林覆盖率增加2.56%,蓄积量增加87万立方米,每年固碳量4.6万吨。
如何让生态转化成新质生产力,新晃侗族自治县以林长制改革为抓手,寻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深挖退耕还林地的空间多重效益,实施“退耕还林+黄精”林下生态种植2.2万亩,黄精鲜货年交易量达3300万公斤,产值突破5.2亿元,退耕还林地真正披上了“金装”。
“小山变大山”,林权活了
在该县米贝乡,碧朗村将120亩适宜种植黄精的退耕还林地流转到村集体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集约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林下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体。
加快推进“三权”分置是新晃林权改革的尝试,根据《退耕还林条例》规定依法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落实所有权。激活林地的经营权,建立林地经营权流转制度,鼓励家庭林场、专业合作社、林业企业及村集体经营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将相对较集中的退耕还林地经营权通过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流转,实行“小山并大山”集中适度规模经营,全县共流转退耕还林地1.3万亩。
为给林下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通过专业机构评估价值后,用退耕还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收益权向银行申请贷款1320万元。
林下种黄精,效益增了
来到该县晃州镇洞坡村退耕还林林下黄精基地,工人们正忙着采挖黄精。经过多年“蛰伏”,一块块黄精色泽黄润、肉质肥大,平均每块重达1~1.5公斤。
“黄精喜阴凉,在退耕还林地里种植,让树木给黄精提供阴凉,从而提高产量。”该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批黄精是4年前种的,今年亩产4000~5000公斤,按市场价每公斤16元计算,亩产值达7万多元。
新晃发挥退耕还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黄精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推广“杉—黄精”“松—黄精”等复合立体生态种植模式,每年黄精轮种面积达6000亩。在退耕还林的示范带动下,将黄精林下种植模式推广到全县生态林和商品林,全面启动“百村万户”林下黄精种植行动,全县黄精种植面积4.2万亩,年产值突破20亿元。
“品质+品牌”,产业强了
好山出好药。新晃林下黄精浸出物为70.9%,多糖占比为27.7%,分别超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标准近1.6倍和4倍,获评“中国生态原产地标志保护产品”。新晃侗族自治县先后被授予“特色农产品黄精之乡”“中国生态黄精之乡”,入选湖南省中药材发展优势县。
新晃侗族自治县建设了国内首个面积达1000亩的“中国·新晃黄精国际城”专业产业园区,形成了湘黔滇渝川等周边地区最大的民间黄精交易和初加工市场。目前,该县年加工交易黄精干货约6000吨,鲜黄精3万吨,黄精年交易量约占全国的1/6。
新晃黄精还走出了“国门”。今年6月,新晃黄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旗下“新晃黄精”品牌系列产品被授予“马达加斯加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指定用品”;9月,该公司又与越南ZD公司签署价值3000万元的黄精食用产品销售订单。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