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笔者驱车来到炎陵县霞阳镇石玉村龙潭组,只见群山环抱的山旮旯里,一名衣着简朴的农民,正在田间指挥3台收割机抢收晚稻。伴随着轰鸣声,翻滚的稻秆渣不断地被收割机“吐”出来,装运稻谷的农用车拖斗很快就隆成小山似的稻谷包。
这个年过六旬的农民就是张晓刚,也是炎陵县种粮大户。他做过老师、公职人员,也曾自己创业当老板。但他似乎更钟情于“老农”这个角色,辛苦耕耘近十年,让“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域和庄园”的山旮旯,也有风吹稻浪麦花香。
与田结缘,是2009年炎陵县中村瑶族乡梅岗村土地整治项目开工后,张晓刚组织一帮农民工初涉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几年间,他的工程队先后在炎陵、茶陵、醴陵完成不少土地整治项目。在他的带领下,一群农家子弟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搞土地整治,实现了土里刨食、地里致富。他也成了群众心中的致富带头人。
2016年,张晓刚承接了炎陵县中村瑶族乡龙潭村土地开发项目。项目竣工验收后,有村民问他:“张老板,你开的田,你自己会种吗?产量能好吗?”这一灵魂拷问,张晓刚并未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自己开的田自己种,让事实说话。
当年,张晓刚就开始承包土地,从开田者转变为种田者。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种一季亏一季,到亏一季再种一季,他在不断试错中发现,缺乏精细化管理与科技服务的传统耕种已经落伍了。于是,他从种子筛选、育苗温湿度、化肥选购、播种浇水、农资消耗、地力测试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记录和对比,攻克了一个个山地种粮难题。
当稻穗压弯枝头,张晓刚种的水稻大获丰收时,周围的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对其另眼相看。
2018年,张晓刚承接了该县霞阳镇石玉村的土地开发工程,并承包了新开发的80余亩耕地,种得有模有样。邻村的农户闻讯前来找他求助:“张老板,你种田既有经验又有技术,我那两块田也请你帮忙种一下。”张晓刚欣然应允。自此,周边村民有种田上的难题或不想种的田,也总会找他帮忙。
就这样,张晓刚承包的田地陆续扩大至200亩。他先后投入上百万元,修筑水渠、加固田埂、修机耕道,还添置了抽水机、耕田机、抛秧设备等,实行田间机械化作业,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我的本行是种田,不仅‘会种田’,还要‘慧种田’。”他说道。
采访当天,张晓刚站在田埂上,向笔者细细盘算着今年的收成。他笑着说:“除去田间管理的各项成本,一亩田能赚500元左右。今年稻谷长势好,还能再涨点,我准备来年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初审:田文娟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