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茯苓看靖州,靖州茯苓有国苓。”李焕国特意请书法家写下这句话,装裱后挂在公司墙上。10月29日,见到李焕国时,他神采奕奕地告诉笔者:“刚送走客户,签了个大单,离今年完成销售额1亿元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深耕茯苓全产业链
一方八仙桌,爷孙四五个,选料拌料、打包装袋、灭菌接种……20世纪80年代末,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大堡子镇上河村的老屋里,一家人围坐在爷爷身旁装菌包的情景,是李焕国一辈子抹不去的记忆。
靖州松木资源丰富,生长出来的茯苓品质优、药效好,久负“中国茯苓之乡”的盛誉。早在1968年,当地就推广人工栽培茯苓,李焕国的爷爷是先行先试的第一批人。之后,他的父母也从事鲜茯苓的粗加工及销售。
“种茯苓全靠两只手,还是太辛苦了!”李焕国从小耳濡目染,还在上中学时就立志一定要改变这种方式,发展壮大家乡的茯苓产业。
2006年,从云南大学毕业后,李焕国选择留在云南,给当地人传授茯苓栽培技术,跟茯苓这个“土疙瘩”再续前缘。
十余年间,李焕国先后在腾冲、丽江、大理、楚雄等地办厂,构建了以靖州中苓种养专业合作社和云南臻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纽带的茯苓生产销售产业链,成功链接云南茯苓产地与靖州集散中心,每年为靖州输送茯苓原材料数千吨。
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家乡一盏灯。在云南的事业蒸蒸日上,李焕国却越发牵挂靖州的家人。2021年,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委、县政府招商引资,吸引“归雁”返乡创业,并向李焕国发出邀请。
李焕国不再犹豫,带着所有积蓄,入驻靖州产业开发区茯苓科技产业园,成立靖州国苓科技有限公司,并配备建设现代化茯苓加工厂和生产线,深耕茯苓全产业链发展。
背靠靖州“丰富的茯苓资源”这棵大树,李焕国可谓是如鱼得水,公司研发的茯苓丁、茯苓银耳羹、茯苓薏米茶、茯苓面条、茯苓酥等数十种茯苓产品都深受消费者喜爱,线上线下订单不断。
在政府、园区的扶持下,第一年,李焕国的公司营收超2000万元,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之后两三年更是带动周边3200多户农户发展茯苓种植加工,创造劳动岗位8000余个,茯苓种植户每户年均增收1.9万元以上。
把“土疙瘩”卖出国门
“十方九苓,七出靖州。”茯苓是药食同源的食材。中药十个药方,有九个要用到茯苓,其中全国70%以上的茯苓来自靖州。
“我一直有个梦想,把家乡靖州‘中国茯苓之乡’打造成为‘世界茯苓之都’,带领茯苓产业走出国门。”李焕国告诉笔者。
今年初,李焕国主动找到香港一家企业合作,成立进出口贸易公司,依托怀化国际陆港、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让靖州茯苓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9月14日,喜庆的鞭炮声中,“湖南国楷进出口贸易公司”正式挂牌;同一天,价值5000美元的茯苓产品登上中老铁路(怀化—万象)国际货运班列专列,销往东南亚国家。
“首笔销量虽然不大,但开了一个好头。”靖州商务科技与工业信息化局负责人杨亮亮对此非常肯定,“这意味着全县29家茯苓企业都可以借‘这艘船’出海!”
“要想赚更多的美元,就得加快产品研发和生产。”李焕国说,目前,国苓公司聚焦茯苓菌种、茯苓加工及茯苓贸易全产业链发展,已研发出茯苓药品、食品、饮品、日化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十余种。
为茯苓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李焕国和他的国苓科技正蓄势腾飞。
初审:田文娟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