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罢晚饭、拿起板凳,郴州市北湖区北湖街道同心桥村的村民来到桥头小公园,就村中事务开始新一轮的畅谈:“现在集中式住宅里的居民越来越多,出现了用泡沫纸箱在生活区种菜的情况,异味很大,影响人们生活,不如利用空地多种些花草,扮靓一下村容村貌。”经过几番交流,有关绿化改造的村民提议很快便得到了大伙的支持。
统一了意见,事情也就好办了。没多久,原本杂乱的空地变得整洁干净,有些种了苗木,有些披上了一层翠绿的草衣,整个村子的“颜值”都提升了不少。
修水渠、修道路、改造菜园、搭建百姓大舞台……近年来,随着一桩又一桩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同心桥村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更高了,诸如“板凳夜话”的沟通渠道也成为村委会了解情况、切实解决问题的窗口。用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良清的话讲:“有事大家说,一起想,总能解决。”
从“村中事”到“家家事”,村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的背后,是同心桥村以党建引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激发群众自治的内生动力。
同心桥村地处郴西城乡接合部,过去曾是一个贫困村,村民一年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环境卫生也比较差。
如何蝶变?考虑到带领村民致富需要一批优势特色产业,该村村“两委”抓住土地、人工成本低的优势,利用生产发展用地招商引资,并创办了同心桥村工业园区,把就业留在了家门口。通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该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提升至2万余元。
有了发展,村里的常住人口越来越多,涉及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逐渐多元化,为基层治理增添了难度。
在该村鸡咀桥组,一村民在修筑挡土墙时,误将挖出的泥土填埋到邻居家一侧,压死了几棵已经挂果的板栗树,两人为此争吵不休。走访发现问题后,村干部紧扣事实和法律,告知类似事件的处理方案,“理”“情”并用,几番劝解,最终让双方握手言和。
“民生无小事,我们建立了‘没事常联系,有事好商量,遇事有人帮’的‘三事’工作法,建立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将关口前移、力量下沉,不断强化群众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大家共建和谐家园。”陈良清介绍道。
现在,村干部每天下片区,再到微信工作群里“碰头”汇集问题、快速处理,已经成为同心桥村基层工作的新常态。得益于村组干部、社区民警、法律顾问等多元力量的共同参与,该村实现了连续多年刑事案件零发案、治安矛盾零上交、村民零集访的民生答卷。
村民腰包鼓起来,矛盾包袱扁下去,也让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乡风更加深入人心。目前,该村共成立文化文艺、助学支教、科学普及、卫生环保等9支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达600多人。作为郴州市“无偿献血爱心村”,同心桥村民连续5年“组团”集中献血,累计献血12.56万毫升。
“如今有个什么事,大家都乐意坐下来沟通,不仅移风易俗更深入推进,传统美德也得以更好传承。”该村党总支副书记陈盛良说,“比如为了倡导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近十年来,村里发放老年人慰问金、大学生奖励金、困难学生助学金等共计288万元。这些举措也写进了我们的村规民约。”
如今,同心桥村家家户户环境干净整洁,村里氛围和谐亲切,村民们“同心向善”的精气神越来越足。
初审:田文娟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