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刚从长沙卖完大米的丁良匆匆赶回家,驾驶着三轮车,拉着植保无人机奔向村里的一片油菜田,急着去给客户新播种的油菜打封闭药。
丁良是桃江县灰山港镇软桥村的村民,今年55岁,用植保无人机帮人打农药是他近6年来的生活常态。
在旁人眼里,丁良的人生比较坎坷。14岁时,他的父亲过世了,还给家里留下一堆债务。为了家计,母亲只能去外地务工,艰难地供兄妹二人上学。
高中毕业后,作为家里“顶梁柱”的丁良南下务工,辗转于多地谋生。由于没有技术,丁良一直做着工资不高的普工,加上母亲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需要医治,欠下的旧账要偿还,以致他数十年下来都没攒下什么钱。由于家庭困难,丁良一直未娶妻。2014年,他们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而后,由于母亲年老多病,丁良只好回老家照顾母亲。可是,家里实在找不到赚钱的门路。
2018年,在结对帮扶干部和村干部的推荐下,丁良参加湖南大队长农业有限公司开办的植保无人机飞手培训班,学习了无人机操控技术。
2019年,丁良在该公司的帮扶下,开始从事植保无人机社会化服务。他从公司租下一架无人机,按照五五分成的合作方式,在该公司的指导下,为当地部分种粮大户提供无人机喷洒农药的服务。
刚开始,丁良的服务面积只有2600亩。随着他的技术越来越熟练,人又特别勤快,经过口口相传,他的业务越做越大。“我是随喊随到,农忙时节还加班加点帮人打药。”丁良说道。
2020年,丁良花3万多元买了一台植保无人机,开始单独开展服务。湖南大队长农业有限公司还在他家设立了“统防统治区域服务站”,为他提供技术支撑。
由于吃苦耐劳,又业务熟悉,丁良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植保“土专家”。6年下来,他的服务面积扩展到了49700亩,在桃江县的浮邱山、石牛江、大栗港,以及益阳市赫山区的泥江口镇等地,常常能看到他操作植保无人机的身影。
“一季稻要打3批药,双季稻要打4批药,每亩每次收10元服务费。”丁良掰着手指算起了账,“我还给一些种植户按田间的病虫害配药,一年也能挣些钱。”
从事无人机施药服务以来,丁良总共赚了50多万元。如今,他住上了两层的小洋楼,有了两台属于自己的植保无人机,还购买了一辆三轮车以方便外出。
从去年开始,丁良还承包了12亩稻田种植优质稻,生产的丝苗米每公斤能卖到6元。令人欣喜的是,他还找到了女朋友。聊起这些,丁良一脸轻松,觉得日子越过越甜。
说到下一步的打算,丁良表示还会多承包一些田地来种,农业社会化服务也将拓宽到种子、农药、化肥的经营上,“把生意做得更大一点,多赚一些钱,把家庭搞好”。
初审:向莉莉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