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飘香。2024 年10月10日,值全国老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衡阳市老科协组织各县市区老科协、南华大学老科协、市农业农村分会的会长、秘书长,以及市老科协专家服务团成员共50多人,来到衡阳建湘工业文化街区,开启了一场穿越时光的奇妙之旅。
建湘工业文化街区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建湘路1号,原址为衡阳建湘柴油机厂。进入街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街道两边的居民住房,墙壁上画有多幅巨大的有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壁画,把大家的记忆定格到四十多年前。
进入厂区后,首先参观了建湘工业艺术馆。展览分为走进建湘、工业启蒙、激情年代、改革梦境、工业艺术,用大量的照片再现了衡阳工业发展的历史。
工业艺术馆的斜对面,便是"中国.衡阳老工业基地文展馆"。这座场馆保留了老厂房的柱、梁、行车设备及部分本色墙面,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馆内错落有致的齿轮装置等老物件、旧设备,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大厅左侧醒目的"1950"字样,如同一个时光的印记,标记着建湘柴油机厂诞生的时刻。精心复原的上世纪中期风格"车站",更是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机械轰鸣的时代。
这里就像是一个时光胶囊,将衡阳乃至中国老工业基地过去的工业辉煌完整地保存下来,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风貌。展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工业历史相融合,充满了创意和活力。一个个创意工作室、艺术展览让人应接不暇。各种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和创意设计,展现了人们对工业历史的敬意和对未来的憧憬。在这里,古老的工业元素与现代的艺术理念相互碰撞,产生出绚烂的火花,让人感受到了文化创新。
南华大学老科协常务副会长、老教授袁国安深情地说:"在全国老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市老科协组织这次活动,意义深远。对于我们老科技工作者来说,建湘工业文化街区不仅是一个回忆过去的地方,更是一个体验现代工业文化的好去处。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与工业历史的结合,街区展现了工业文化的创新和活力,让老科技工作者在回忆过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未来的希望和潜力。"
建湘柴油机厂成立于1950年,最初名为“岳南人民机械厂”,位于衡阳市珠晖区苗圃街道。该厂是衡阳地区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经过多次合并和改名,最终于1958年搬迁至盘龙山(老虎山),并更名为衡阳建湘机械厂。1978年,该厂正式定名为衡阳建湘柴油机厂。
建湘柴油机厂在成立初期就展现了强大的生产能力,自主研制出了湖南第一台柴油机,并迅速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中小柴油机生产基地。该厂不仅为全国30多家拖拉机厂供应柴油机,其产品还出口到东南亚、前苏联等国家和地区。1965年,该厂开办了中等专业学校、幼儿园、中小学等,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
随着时代的变迁,建湘柴油机厂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压力。2006年,原建湘柴油机厂政策性破产。如今,该厂已被列为湖南省历史文化街区,占地50万平方米,包含269处不可移动文物。这些历史建筑群被用于工业文化展示、研学实践、工业制造体验等,成为了一个集工业文化、旅游、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湘见·建湘”工业文化街区。
初审:李和平
复审:马林虹
终审:袁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