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县传真 > 正文

醴陵:技术“上新”,稻草“变金”

2024-09-30 11:32 作者: 邓立平 来源: 44358 次阅读

9月18日,在醴陵市茶山镇冷水村,醴陵市林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中稻生产基地迎来丰收季。半喂入式收割机在田里来回穿梭,机器轰鸣中,饱满的谷籽粒钻入机仓,稻秆则整齐有序地铺在田间……

“科学种田,才能越种越甜。”公司负责人廖喜林正在田边指挥收割、装车,丰收的喜悦跃上眉梢。据介绍,该公司今年种植水稻1000余亩。

在农技人员指导下,合作社水稻生产“上新”两项技术都获得成功。品种选用上新,种植新品种臻两优8612,普遍获得高产,与往年比较,每亩产量要高50多公斤,所产稻谷镉含量极低,符合国家标准,每公斤稻谷售价2.7元。收获方式上新,与之前的全喂入式收割比较,半喂入式收割虽然收割速度略慢,但综合效益更高。

“采用新的收获方式,带来了三重效益。“廖喜林扳着指头介绍道,一是“双减”生态环保,有利于下季高产高质。低可桩收割,加上稻草从稻田移除,能显著田间减少病虫残留。二是新增就业机会,每亩稻田人工“扎秆”(将散稻草捆扎成束)约需要花费半天,每天工资为150元,仅此一项,农户就可从合作社挣得工资近8万元。三是稻秆能基本上保持完整,每亩稻田能产干稻草约250公斤。合作社将稻草整理好后,完整的稻秆作为商品出售给工业企业作生产辅助用料,细碎的稻秆和“稻衣”则卖给养牛大户作饲料。每亩稻田能增收约350元。

初审:向莉莉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分享到:
头条推荐
衡东花奇里自然资源科普教育基地:解锁自然密码的奇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