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县传真 > 正文

稻渔共作走出新“稻”路

2024-08-27 10:18 作者: 许治远 巢博文 朱诗豪 来源: 54352 次阅读

稻在水上摇,鱼在田间游。8月22日,记者来到长沙县果园镇,只见长沙县陈家老井稻渔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稻渔生态种养基地内,丛丛稻叶随风飘扬,鲫鱼在稻田的沟壑内游弋觅食。该合作社负责人蒋银介绍,在刘少军院士团队的指导下,2023年基地开始达成“稻育鱼、鱼护稻”的共生模式,生态和经济效益可观,今年该合作社稻渔生态种养亩产值预计可达6100元。

稻渔生态种养模式中,稻田为鱼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鱼则食用各种水稻害虫、稻花保护水稻生长,鱼的粪便还可作有机肥。该模式既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还能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我们选择的早稻品种是泰优粤占,晚稻品种为陵两优741,鱼的品种为合方鲫2号。”蒋银介绍,在长沙市科技局牵头以及刘少军院士团队指导下,该合作社发展稻渔生态种养约85亩,每年在三四月时移栽早稻,早稻插秧一周后,将鱼苗投入稻田,每亩投放25公斤鱼苗(约200尾)。7月“双抢”后,在10月底收获晚稻;晚稻收割后,于11月收获稻花鱼。

蒋银向记者算了一笔账,该合作社稻渔生态种养模式下,早稻亩产干谷375公斤,按收购价每公斤2.8元计算,亩产值约1050元;晚稻亩产干谷450公斤,按收购价每公斤2.8元~3元计算,亩产值约1260元;亩产鲫鱼约95公斤,按均价每公斤40元计算,亩产值约3800元。

“稻渔生态种养最关键的技术是生态。”蒋银表示,该模式水稻种植全过程不施用化肥和农药,鲫鱼以饲喂米糠为主,搭配少量饲料。水稻种植前须改造稻田,以满足灌溉和鲫鱼生长需要。

刘少军院士团队2023年在该合作社成立“院士小院”后,除了全程技术指导外,相关专家会定期前往基地取样,监测水质与土质,确保稻谷和水产品品质。不仅如此,该合作社还建设了稻渔生态种养科普研学基地以及体验田,游客和学生可以实地体验下田捕捞稻花鱼的乐趣。

今年收获稻花鱼后,该合作社计划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带动周边农户参与明年预计稻渔生态种养面积将扩大至500亩。同时,蒋银打算将稻米和稻花鱼分别注册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分享到:
头条推荐
省地震学会、省气象学会助力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主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