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走进邵阳市双清区石桥街道屏丰村的龙骨水车陈列馆,只见年代不一、造型各异、大小不同的80余架龙骨水车,静静陈列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农耕文明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龙骨水车俗称“龙骨车”,又称“翻车”“水车”“水蜈蚣”“水龙”,是引水浇灌农田的重要农具。在陈列馆一旁的小工作间里,龙骨水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玉民,正神情专注地打磨着手中的零件,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滑落,却丝毫没有影响他手上精细的动作。
张玉民出生于屏丰村龙骨水车制作世家。据族谱记载,其祖上从明代洪武年间便开始制作龙骨水车,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到他这已经是第21代传承人。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在做水车。看着一块块木头变成神奇的水车,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张玉民回忆起童年时光,眼中闪烁着对父亲的敬仰之情。“父亲常说, 水车就是农民的命根子。有了它,在干旱年份也能保住庄稼。”受父亲熏陶,张玉民立志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
1975 年,张玉民初中毕业后,便开始跟随父亲学做龙骨水车。“那时候条件艰苦,没有先进的机器设备,所有工序都要靠手工完成。”张玉民感慨道。那段日子,他每天起早贪黑,从备料到制作成水车,30 多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绝不马虎。正是这份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让他迅速成长为一名技艺高超的龙骨水车制作师。
然而,20世纪90年代,随着抽水机和农用水泵的普遍使用,龙骨水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传统水车没落,生意一落千丈,想要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张玉民只能兼职承包工程,但他对这份技艺的热爱与坚守从未改变。
为传承龙骨水车技艺,他曾做过免费收徒的广告。经过不断宣传推广,张氏龙骨水车终于有了第22代传承人。
在传承的基础上,张玉民还积极尝试创新。他将水车的比例尺寸缩小,制作成收藏品和艺术陈设品,既保留了龙骨水车的传统韵味,又赋予了其新的艺术价值。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也为龙骨水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 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龙骨水车。”张玉民满怀信心地说,“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传承、去创新,这项古老的技艺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初审:田文娟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