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在祁阳市大村甸镇丁家岭村,一场大雨过后,山头上新开辟的40多亩土地散发着泥土清香。再过几天,这片山地将被全部种上洋姜。
“一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现在已经大变样了。”看着焕然一新的山头,丁家岭村党支部书记唐建旗感慨道。
丁家岭村撂荒耕地种类多,包含荒山、高岸田、旱地等。闲置多年后,如何让这些土地实现“地尽其用”?丁家岭村根据撂荒耕地不同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选种合适的农作物,盘活撂荒耕地。
洋姜种植简单,适应性强,不仅可食用,还能加工成菊粉、菊糖等高附加值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亩产值3000元左右,利润可观。了解到洋姜市场前景后,村支两委一致决定在荒山上种植洋姜。
由于荒山复耕复种投入大,村民的积极性不高。对此,丁家岭村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统一种植,药材公司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有了药材公司的全程指导,唐建旗信心十足,计划继续带领村民复耕100多亩山地种植中药材。
“撂荒地利用起来了,村集体有收入,我们打工也有钱赚。”村民于春花一边整理红薯秧苗一边说道。于春花口中的撂荒地属高岸田,由于难种、难管、难有收成,荒废了好几年。
“像这样的高岸田,如果种水稻,不仅投入大,而且收成少,大家都不愿种。”唐建旗介绍说,开春以来,村支两委多次实地考察,并通过土壤检测,发现这类黄土地适宜种植红薯。
在大村甸镇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丁家岭村引进了红薯种植大户曾凌云,流转了300多亩土地种植红薯。
曾凌云去年在隔壁村种了300亩红薯,由于田间管理到位,亩产达2500公斤。“今年我是自己育秧,成活率比去年提高不少,产量相应也会增加。”有了去年的种植经验,曾凌云今年打算大干一番,不仅扩大种植规模,还带领农户加入种植行列,目前周边散户已经预订了100多亩红薯种苗,准备跟着一起种。
近年来,丁家岭村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全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向荒地要面积、要产量,目前共盘活撂荒耕地近500亩,因地制宜种植水稻、油菜、莲藕、西瓜、红薯、中药材等作物,实现了“山上有药材、西瓜,旱土种红薯,水田种稻谷,泥塘插莲藕”的立体产业格局,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将突破20万元。
初审:向莉莉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