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在桑植县澧源镇洋公潭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内,产业负责人罗金平和妻子正忙着烧锅炉,将食用菌平菇的培养料高温消毒。一旁的工人们则忙着拌料、接种、装袋……
“菌棒培养料使用的原料是菜籽枯、棉籽壳、湘莲壳等农作物的下脚料,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菌丝纯度高,出产的平菇品质非常好,常常供不应求。”罗金平一边向笔者介绍平菇销售情况,一边忙着给菌棒浇水。
平菇肉质肥嫩,营养价值高,作为一种绿色、健康、高品质的食材,在市场上十分走俏。52岁的罗金平是常德人,2000年和妻子来到洋公潭村发展平菇产业。经过20多年的摸索,他掌握了平菇培育的关键技术,培育出来的平菇质量好,产量也高,市场客源十分稳定,每年纯利润都在10万元以上。
2021年5月,桑植县城管局驻村工作队进驻后,发现洋公潭村地处城郊水源地保护区,不能发展污染性产业。“洋公潭能用的土地非常少,在选择产业发展时,我们会考虑绿色生态、不占土地、经济效益好的产业来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桑植县城管局驻村第一书记罗军告诉笔者。
当了解到罗金平的平菇产业属于绿色生态农业,且市场竞争小、投入成本低、经济效益快,便决定因地制宜由村集体以大棚等基础设施入股,罗金平以技术入股,将平菇产业作为村集体经济支柱产业规模化发展。
“村集体累计投入了平菇产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资金30万元。”罗军介绍,目前该村已建成10个大棚,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一个棚可放置4000~5000袋菌棒,产出12000~15000公斤平菇,供应本地商超、菜市场、学校、机关食堂单位,10个大棚年收入可达30万余元。
平菇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洋公潭村的集体经济,村民在获得土地流转费收入的同时,基地周边的老年人、妇女等弱劳动力也获得了不少就近务工增收的机会。
“平菇大棚基地雇佣的工人都是当地村民,长期工有3个,主要从事菌棒接种、装袋和采菇作业。50多岁的脱贫户谷红春需要照料残疾家属,基地按照每天90元的标准核算固定工资,另外两名工人则采取多劳多得方式计算酬劳,最高收入达200多元每天。”驻村工作队队员蔡斌说,基地每年仅务工劳务支出就达10多万元。
“我们接下来将成立菌菇公司,延伸菌菇种类,计划种植羊肚菌、灵芝等食用菌,让菌菇种类多元化。”罗军表示,洋公潭村将拓宽菌菇产业链,向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产业集群的目标迈进,并谋划以提供菌棒、农户认领、保价收购的方式,带动村民自愿发展平菇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初审:吉 映
复审:傅仁斌
终审:袁万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