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县传真 > 正文

袁隆平的希望之种——海水稻

2023-08-26 11:25 作者: 霍然 来源: 309553 次阅读

编者按:2022年4月5日,是袁隆平院士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他的这句话讲透了粮食的重要性。而海水稻的出现,打开了种植水稻的另一扇大门。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一种通俗说法,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科研人员通过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手段选育能够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水稻新品种。当生长环境盐碱浓度超过3‰时,普通农作物产量就会下降;盐碱浓度超过5‰时,普通农作物将无法生存。而耐盐碱水稻可在3‰以上的盐碱地中正常生长,且亩产可达到300公斤以上。我国海水稻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14年11月,海水稻从亩产50公斤增至150公斤,在广东、浙江等地,海水稻种植面积也扩种到1000多亩。

为了向盐碱地“要粮食”,2012年袁隆平院士团队开始选育耐盐碱水稻。我国有19.179亿亩耕地,而盐碱地则有15亿亩,并且基本是不毛之地。

“最开始我们和袁老商谈合作时也是有担心的,毕竟他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但是袁老听后很快就同意,他并没有认为海水稻研发这件事不受大众关注,对自己名誉没有帮助所以不做,而是他觉得能在盐碱地上种出粮食,这就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他愿意为这样一种希望贡献自己的名气和技术,能让这件好事更好地造福更多人。”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刘佳音动情地回忆起第一次和袁隆平院士相见的场景。

袁隆平计划用8~10年时间,推广种植海水稻1亿亩,按照最低亩产300公斤计算,每年可以增产粮食300亿公斤,多养活8000万人口。为此袁隆平提出“亿亩荒滩变良田”的中华拓荒人计划,将海水稻的种子洒向全国的盐碱地。

2016年,袁隆平牵头成立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采用杂交的技术线路培育海水稻。在研发团队的攻坚下,2017年海水稻在全生育期灌溉水盐度为6‰的试验田中测产,最高产量达每亩620公斤,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关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将海水稻的科技创新与国家十大科研工程项目一起点赞。

2020年,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启动“十百千工程”项目,开始了万亩连片的海水稻种植示范,袁选农业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海水稻原粮种植面积也扩大推广到10万亩,平均亩产超400公斤。

海水稻大米由于生长在未经耕种的盐碱地,其浓郁的米香自带优雅细腻之感,色泽晶莹,口感弹糯黏软且富有嚼劲,同时其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较高。

通过打造成熟的海水稻技术体系,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还有利于改善盐碱地周边的生态环境。未来,袁隆平的“论文”将继续在祖国的土地上书写,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海水稻的种子会带着袁隆平院士“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在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袁万茂

分享到:
头条推荐
科技燃梦 探索未知 ——郴州市科技馆携手良田小学共筑留守儿童科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