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浏阳市张坊镇陈桥村山间竹林里弥漫着一丝丝寒气,早起的村民正兴致勃勃地挥着锄头采挖冬笋。
陈桥村位于浏阳市大围山南麓,是浏阳市张坊镇西大门,村域面积37.6平方公里,山林面积4万多亩,尤其是竹子的种类和数量均居该市前列。但由于交通不便、产业发展滞后等原因,该村被列为省级贫困村。
俗话说“靠山吃山”,得天独厚的竹林资源优势,能否成为脱贫致富的法宝呢?在进行了大量的研讨论证后,陈桥村村支两委在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的支持下,决定引导村民改变竹林利用方式,开展竹林低改,通过修山除灌、垦复施肥、适当科学取笋、开竹节沟、合理采伐、生态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措施改善竹子生长环境,促使楠竹早生快发,这样不仅能提升亩均立竹株数与竹子胸径和品质,还能提高竹笋产量,大大增加竹林综合经济收入。
“过去我们这从来没有人靠卖竹笋挣钱,把竹笋都挖走还能长出竹子吗?万一失败了怎么办?”陈桥村负责人陈祝生回忆,以往村民们都是等楠竹成材了卖掉,部分竹林处于半荒芜状态,没有人想过要改造竹林。
显然,竹林低改的想法遭遇了村民的不理解、不支持和不配合。陈桥村通过一对一上门沟通,开展“田间课堂”竹林低改技术讲座,组织村民代表赴福建省三明市竹笋两用基地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扫除了村民的心里障碍。村民们看到了竹产业背后蕴藏的“致富密码”:这不就是“山当田耕,竹当菜种么?”张祝生率先加入了竹林低改计划,很快,越来越多的村民踊跃加入该项目并签下了竹林流转协议,一个面积近万亩的竹林低改基地开始成形。
为解决竹笋销售的后顾之忧,该村还按照“公司+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成立了浏阳市围山竹韵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今年建成投产可实现年加工2000吨罐头笋和榨笋,公司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竹笋。
“以前到处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了!”前有技术指导,后有销路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张辉成痛快地将自家26亩竹林加入了竹林低改项目,“原来只卖竹子,每亩竹林的效益只有300多元,现在发展竹笋产业后,竹林每亩效益近3000元,是原来的10倍。”
初审、一校:余 杏
复审、二校:傅仁斌
终审、三校:郭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