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东县太和堂镇三口湾村的刘爱国,今年68岁,矮小的个头,乍一看就是一位十分普通的乡村老大爷。再仔细一看,他双目深陷,走起路来得先伸出双手摸索,两只脚也不敢迈出大步,只是细碎细碎地慢慢挪动。原来,他是一位盲人,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盲编”奇人。
彭理 摄
“上天对叔叔太不公平了。”他的侄子刘海告诉说,“叔叔天生双目失明,15岁以前都是在人们的怜悯之中度过的。”据他介绍,少年刘爱国完全生活在自己的黑暗世界之中,害怕父母一旦老去,自己将无法生活下去,曾几度丧失对生活的信心。
无师自通编竹椅
一切都在刘爱国15岁那年改变。一次,家里买回了一把竹椅,刘爱国觉得跟平时坐的木凳很不一样,心里便存了一份好奇。刘爱国先是天天“霸”着竹椅坐,后是一整天都与竹椅在一起,就连吃饭也不时放下碗筷,反复用手去触摸和丈量它,将竹椅的尺寸和结构,都装在了心里。原来,这时的刘爱国已打定主意要学编织竹椅了。
1个多月后,刘爱国又比划着让父亲给自己买编织竹椅的工具。父亲只当他玩,就东凑西借地给他找来了锯子、刨子、锤子和凿等几样简单的工具。刘爱国拿到工具爱不释手,先是反复地摸,随后又冥思苦想,经常吃饭和睡觉都在琢磨着如何编织竹椅。
再过去3个多月,奇迹出现了。那天,一家人从生产队里出工回来,正要围着桌子吃饭,突然发现家里多了把竹椅。父亲差点将刚端起的饭碗掉在地上,便扔了筷子,一把抓起那把新竹椅,像鉴宝似的反复地看,然后再跟买的那把反复比较,两把居然一模一样,仿佛一对孪生兄弟,分不出彼此。父亲丢下椅子,抓起儿子的双手,看到上面横一道竖一道如筛子一般的伤口,一时喉咙哽咽说不出话来。母亲更是一把抱住15岁的儿子,哭得跟泪人儿似的。
后来,父亲去儿子编织竹椅的屋里看了,发现原来存放的几根竹子,都变成了七八个编坏了的竹椅架子。可以想见,为了编好那把竹椅,刘爱国费了多少心血啊!
“盲编”是个奇迹
俗话说,刀斧无情。20岁那年,刘爱国一刀砍下去将左手中指砍断了。揪心的疼痛,差点让他向命运屈服,然而待伤势一好,他又拿起了篾刀。随着年岁的增长,刘爱国编的竹椅越来越多,技艺越发娴熟,废品率几乎为零,自己再也没有受过伤。后来,刘爱国还学会了织箩筐、竹篮、簸箕等竹制器具。
匡青树 摄
不能不说,刘爱国在众多残疾缠身的情况下,无师自通学会编织竹器是个奇迹。对于物件的尺寸和形状,他的心中根本就没有一个概念,完全靠着双手去量去摸。50多年前,乡村手工编织业很兴盛,不少家庭还是篾匠世家。刘爱国编竹椅的事传遍了十乡八里,自然有很多人不相信,都赶过来看个究竟。
有一天晚上,有个老篾匠特地来看刘爱国编竹椅,见唯一亮着灯光的灶屋里并没见着刘爱国,就跟他的父亲说:“刘叔,你家爱国呢?”“在靠边那间屋里编椅子呢。”老篾匠听了,一时想当然地问:“黑灯瞎火的怎么编?”突然又想起刘爱国盲编竹椅,哪用得着点灯?
老篾匠恍然大悟地朝黑屋走去。他划了两根火柴,在微亮火光照亮下,看见刘爱国正凿着一根竹筒,驾轻就熟,一丝不苟,居然比自己还娴熟。老篾匠再拿起一把做好的竹椅,横着竖着侧着反复地在地上用力压,竹椅硬像一个铁铸的架子,没有半分松动摇晃。椅面和几个接合部,光滑平整,没有一丝毫缝隙。此刻的老篾匠,心中不由得暗生敬佩。
不会放下篾刀
五十余年弹指一挥间,一直单身的刘爱国天天与竹椅打交道。别看他身材弱小,但由于常年舞刀弄斧,两条手臂肌肉异常发达,一双手掌更是如铁石般粗糙坚实。
刘爱国3天编1把竹椅,几十年来竹椅售价也从一把几元到十几元,现在卖到四十元。刘爱国从不偷工减料,编出的每把竹椅都非常牢固。因为常年在家编竹椅,很少晒太阳,再加上年龄已大,刘爱国身体越来越差,挣的钱差不多都花在买药上了,所以依然过着贫困的日子。
这两年,镇上扶贫工作队经常组织扶贫志愿者团队去看望刘爱国,每次除了带去慰问金和礼物外,还拍了照片、视频在微信朋友圈和群里转发,为刘爱国编的竹椅打广告。这样一来,不仅在本地拓展了销路,还帮刘爱国将竹椅推销到了外地。
彭理 摄
有一次,一位广东老板要建农家乐山庄,在志愿者匡青树的联系下,一次就将刘爱国积压的竹椅买走了100多把,付了1万多元。“但是,这样的机会还是很少。”刘海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自己叔叔的坚强,并能帮他推销一些篾器。
如今的刘爱国,住着政府的安置房,每月还有养老金,生活过得比先前富足多了。“叔叔到底是如何学会编织竹器的,至今都是一个谜。我想这门技艺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只要动得就不会放下手里的篾刀。”刘海说到这里,叹了一口气,他知道以前编织的存货还有一些,如果不卖掉,叔叔是很难安心。“将东西尽快卖掉,他还想资助一两个小学生呢!”刘海道出了叔叔的心愿。
初审、一校:余 杏
复审、二校:傅仁斌
终审、三校:郭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