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跑了四十多年釆访,本想“解甲休士”,听说同兴村两百亩“望天收”的“打摔田”长出了“金胡芦”,非常震惊,决定前去探究一番。
南县华阁镇同兴村身处洞庭湖腹心,由沙洲、北河等村合并而成,受垸溃泥沙冲击影响,该村出现了千亩含沙土壤。耕种中,这片土地因所处地理位置特殊等多种原因,生产耗工多、成本高、产值低,集体化时代被农民称为“打摔田”。
2016年前后,随着棉花等经济作物“低收低效”,这些没有耕种优势的旱土开始被部分农民“抛荒”。为了帮助农民极早走出生产困境,让农民种田有盼头,同兴村村委主任朱余彬开始寻找新型产业门路。2017年,他把目光紧紧聚焦到了“打摔田”,决定冒险啃“硬骨”,以身示范“特种”产业。
通过一年多的考察学习和品种比对,朱余彬认准了吊瓜子。吊瓜子又名“瓜蒌”,是一种保健休闲食品,既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又具有独特的营养成分,目前市场货源畅销,有发展潜力,关键是该物种有点像闺房里的小姑娘,怕水怕干,“难侍候”。
2018年,朱余彬和几个农民从外地引进吊瓜子试种,由于管理细心,施肥恰当,当年就获得成功。2019年,通过切片繁育,他们把种植面积扩大到140亩,功夫不负有心人,平均亩产达到了150公斤以上,亩平收入超过6000元,当年全村仅吊瓜子一项就收入近100万元。
首战告捷,2020年,同兴村积极宣传推广,三十余户农户紧随其后种植,全村吊瓜子种植面积扩大到两百亩左右。朱余彬在当地生活了60年,他也经历了多次旱土产业转型,经济效果一直不是很好。这次吊瓜子的种植成功,让其“一枝独秀”,正成为同兴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顶梁支柱。
朱如彬在三年种植中,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和管理知识,2020年,他个人种植面积扩大到8亩。他告诉笔者,有的农民的说吊瓜子在洞庭湖区种植“有藤无崽”,那是因为“旱涝”所致。其实,吊瓜子和当地作物苎麻的生长特性差不多,是一年栽多年生植物,对土壤的要求是“湿润不渍,久晴不枯”。过去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年年旱涝互现,农民多种植抗旱耐涝的传统经济作物。随着国家扶贫工作的推进深入,洞庭湖区平原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正逐步完善,除了大灾难抗,“中小灾害”基本能抵御,所以农民可大胆放心栽培吊瓜子。
初审、一校:傅仁斌
复审、二校:傅仁斌
终审、三校:郭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