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扁担上的苏维埃国家银行

2024-06-16 18:52 作者: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 王连花 张异翅 来源: 45289 次阅读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装备的武器不是枪炮刺刀,而是100多副扁担挑子,他们肩挑手抬着的是苏维埃国家银行的所有家当,这就是长征中的“扁担银行”。

1932年2月1日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是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钱袋子”。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保障国家银行及其资金的安全问题也迫在眉睫。在毛泽东的关心和安排下,1934年10月,苏维埃国家银行被编为中央军委直属纵队第十五大队,工作人员将用扁担挑着国家银行的家当,跟随中共中央和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临近出发时,行长毛泽民给十五大队成员作了动员报告,并与队员一一进行谈话,反复强调:肩上的担子比性命重要,事关苏维埃新中国和中国革命的成败。

十五大队有100多个运输员,挑着100多副担子,其中有两担黄金、几十担银圆,以及几十担票子和印刷机器、材料等。聂荣臻回忆道:“开始出发时,红星纵队(即中央纵队)真像大搬家的样子,把印刷票子和宣传品的机器以及印好的宣传品、纸张和兵工机器等坛坛罐罐都带上了。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庞大很累赘的队伍,以后进入五岭山区小道,拥挤不堪,就更走不动了。有时每天才走十几里或二三十里。”十五大队的运输员每人挑着30多公斤重的担子,劳累和辛苦可想而知,但他们从未停止脚步,更是主动争挑重担。

除了辛苦劳累,还要时刻面临危险。队伍进入韶关九峰山后,山陡涧深,怪石林立。有个叫虎背山的地方,东西长不过几百米,其中却有一处“一线天”,两边如刀斧劈开一般,高有一百五六十米,“路”在峭壁半腰,抬机器的战士们从这里通过时,要紧贴着石壁一点点地往前挪,每挪一步都捏着一把冷汗,稍有不慎就会跌入涧底。

长征中的国家银行在这样的残酷环境中,不仅要保全党的财产,还肩负着沿途筹款,确保中共中央财政支出、保障红军物资供给的重要责任。1934年12月14日的黎平会议后,十五大队制作了“国家银行在此办公”的招牌,队伍只要停下休息或休整,招牌就挂在最显眼的地方。工作人员既要负责接收沿途没收的土豪财物,也要及时做好苏维埃国币的使用、发行和回笼工作,保证红军指战员能够购买给养。

1935年1月7日,刘伯承率领红军攻占遵义,缴获贵州军阀囤积的价值几十万的食盐。国家银行以此为保证,在长征中首次发行纸币。遵义是长征途中最大的城市,商店很多。因为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既可买到市场上很缺的食盐,又可兑成现洋,所以城内百姓争要“红军票”,街上众多商铺齐开门,群众也沿街摆地摊,醪糟鸡蛋之类的小吃随处都有。红军手上存的零用钱,路上用途少,在此地都要买点好吃的和行军必需的小物品。因此红军进城10天,全城一时繁荣活跃,军需品也得到补充。

1935年10月19日,十五大队随中央红军一起到达了陕北吴起镇。国家银行进驻陕北以后,工作人员清了清肩挑的财产,有黄金两担、白银及银圆十二担,另有珠宝若干,除去正常开支,未丢失一块银圆,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保留下来的资金,使国家银行有了重新起家的资本,“扁担银行”顺利完成了它的使命,谱写了一段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

分享到:
头条推荐
衡东花奇里自然资源科普教育基地:解锁自然密码的奇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