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古代被株连的族人能逃掉吗?

2024-06-16 18:52 作者: 郭歆 来源: 53787 次阅读

古代社会的通信手段远不如现代发达,当家族中有成员被判处株连之罪时,远离家乡的亲属很难及时得知这一噩耗。相比之下,朝廷命令的下达速度可是快得很。早在秦代,中国就有了较为成熟的“驿传”或“邮驿”来为朝廷传递文书、转运物资,而且官办官用。到了汉代,“驿传”制度进一步完善,设立了“邮、亭、驿、传”四个级别,五里设邮,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或传。与此同时,由于朝廷对消息传递的严格掌控,一旦有人要被“诛九族”,那么京城中的亲属肯定首先会被控制,随后朝廷的命令会通过高效的邮政系统迅速传遍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京城中有人想要提前通知远方的亲戚逃跑,也很难在时间上抢得先机。此外,即使有人在搜捕中侥幸逃脱,他们也很难找到愿意帮忙传递消息的人。因为在株连制度下,任何帮助传递消息的人都可能成为被诛杀的对象。对于这点,《唐律疏议》中规定:“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

即使这些“亲属”能够侥幸逃脱,他们也会面临另一个问题——难以逃远。明朝就规定了“离家百里者”必须有当地政府授予的“路引”。没有这个通行证,无论逃到何处,都会被拦截并接受仔细盘查。而且假借路引并非易事,以明万历年间刑部侍郎吕坤设计的路引为例:“要求若州县为远行,照得本州县某百户某人,年若干岁,身长几尺,无须有须,方面亦或瓜子脸,面白或黑或紫等色,有无麻疤……”可见路引对持有人的照相式文字描述非常详尽,假借路引的难度很大。

就算真有人能够巧妙规避追捕,但也面临一个根本性问题:逃向何处?古代人们通常按照族群聚居,一个外来者的突然出现很容易引起当地里长或宗族的怀疑,甚至官府也会派遣人员进行调查。若是逃往荒郊野外,在古代尚不健全的治安环境下,不被盗匪杀掉就已是万幸。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

分享到:
头条推荐
2025中国航天日(湖南)科普周在南岳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