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金汉虚:以笔当枪的抗日“劳蛛”

2024-06-16 18:52 作者: 何俊 李世俊 来源: 47114 次阅读

1988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常务副部长李锐在常德市丁玲文学创作促进会上说:“在湖南党史上,有一位很有知识、很有影响、很有贡献的人,他就是金汉虚!可惜知道他的人很少。我们应予重视,给予他应有的历史地位!”金汉虚,1912年12月出生于安乡县城关镇一个教师家庭,曾就读于安乡县中山公学(即现在城南小学),1929年考入长沙广雅中学。

1933年,金汉虚考入常德省立第三中学师范科,1934年当选为校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在学校组织进步学生成立“抗日同盟”(后改名为“青年互助会”),积极宣传抗日主张。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金汉虚准备奔赴延安,后经党组织安排留长沙协助办事处做输送革命人才的工作。1938年秋,他在乾城(今吉首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任中共乾城县委组织部部长。1939年2月,金汉虚受党组织的派遣,到沅陵县任《抗日战报》编辑,主编《民众》副刊,并在沅陵县三青团内任宣传组兼社会服务组组长。

1940年3月,金汉虚因叛徒泄密被迫离开凤凰,潜入永绥县(今花垣县)。之后,他参与组建了中共永绥县委。同年夏,他离湘赴重庆,任《新华日报》副刊编辑。不久,他又赴桂林任《救亡日报》编辑,在桂林创作有《湘西赶墟》《南疆纪行》等文学作品。

集战士、作家、诗人和记者等于一身的金汉虚,在国难当头时以笔当枪,在《抗战日报》《救亡日报》上发表反映前方浴血抗战、后方人民呼声的新闻和短评,受到读者的好评。在湘西这块神秘土地上生活期间,他先后写出了《无冕之王》《牛马冲》《野狼山之家》等散记,分别发表在邹韬奋主编的《全民抗战周刊》和林语堂主编的《宇宙风》上。

上述湘西散记中,金汉虚勾画了牛马冲的苦况:百姓常年被“匪患”和“瘟疫”所累,即便为了保护一头耕牛,也要拼上不少人的生命;一种叫“老鼠症”的病非常厉害,一个只有10多户人家的小寨,因这种病就死了30多人。他也看到了苗汉民族共同创造出的“新奇东西”,如在野狼山吴家参观时,看到了水轮一动、上下层五六个石磨同时旋转的“水力工程”,还有改良的手摇纺纱机和摇纱机。在湘黔边境的险峻大山里,在人们常年吃着玉米、山薯,冬天穿着单衣的苗寨,他还看到了抗日的标语,看见了一些小孩在寨外跳蹦,口里唱着“枪口对外,齐走向前”的抗日救亡歌曲……这令他异常欣喜。其中《夜吊》这篇散记,金汉虚则是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针对1940年日军轰炸常德的滔天罪行所撰写的一份充满血和泪的“控诉书”。

彼时正是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金汉虚用“平平”的笔名,撰写了《告难民同胞书》《话过年》《宴太平》等多篇“杂文”,发表在《抗战日报》上。一方面揭露日寇引诱难民回到沦陷区去当顺民的阴谋诡计,另一方面给抗日后方敲响警钟,要把一切力量化为抗战的力量,才能促成最后的胜利。

金汉虚生前曾以“劳蛛”自喻,意为革命党人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工作,要像蜘蛛吐丝织网一样,永不停歇,竭尽生命所能。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收集了在《抗战日报》《新华日报》《救亡日报》等报纸上发表的“湘西散记”,以及近2万字的日记收集在一起,题名为《劳蛛日记》,这也成了他的“绝笔”。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金汉虚奉命转移至南宁市,途中遭遇车祸,加之又染上了疟疾,病情更加恶化。1941年6月,年仅29岁的金汉虚被病魔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

分享到:
头条推荐
2025中国航天日(湖南)科普周在南岳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