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心理治疗,诱人饮用涉毒饮料
25岁的小刘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大,机缘巧合之下通过朋友认识了一名外籍“心理治疗师”。该治疗师据称在国外经过专业培训并获得相应认证,采用古老的“亚马逊疗愈”方法,治疗1次只要两三千元,效果非常好。小刘心动不已,立马联系了该治疗师准备进行“治疗”。
按照外籍治疗师的安排,小刘和几名参加者坐在一起互相自我介绍,分享经历和创伤。随后,该治疗师为每人拿了一杯饮料,介绍称这种饮料来源于亚马孙流域的一种植物。喝完后,治疗师让小刘等人各自躺下,称很快就能看到自己受到创伤的经历,并且能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关爱。小刘等人照做后,果然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舒畅”。仅一年时间,小刘就花费上万元参加疗愈活动,以求不断获得这种快感。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外籍人士马某多次通过网络向境外卖家购买“圣佩德罗”“死藤水”“青蛙毒素”,并以“墨水”“涂料”等品名虚假报关。上述毒品走私入境后,马某以情感治疗的名义,多次组织人员服用由上述毒品配制的饮品,并向每名参与人员收取1500元~3500元不等的费用。经鉴定,“圣佩德罗”中检出麦司卡林成分,“死藤水”中检出二甲基色胺成分,“青蛙毒素”中检出N,N二甲基-5-甲氧基色胺成分。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马某以走私、贩卖毒品罪判处无期徒刑。
代购安眠药获利,“跑腿”小哥“栽了”
孙某系一名“跑腿”小哥,偶然发现有人不仅在短期内频繁求购安眠药,有时甚至愿意加价五六倍购买。于是他产生了通过“跑腿”去医院配药,再提高价格贩卖给他人的念头。在和客户的沟通中,他了解到,短期大量服用“思诺思”等安眠药会迅速“上头”,还具成瘾性。但是这类药品医院严格管控,无法大量购买,所以许多人打起了“跑腿”小哥的主意。
在利益的驱使下,孙某不断利用自己、妻子、同事等人的名字在上海各大医院挂号,谎称有失眠困扰,需要服用安眠药。短短一年时间内,孙某购药100余次,将成本价80元左右的安眠药加价至350元售卖,甚至3个月连续售卖19次“思诺思”给同一买家杨某服用。经检验,上述药片均检出唑吡坦成分。
一审法院认为,孙某出售的“思诺思”系从医院开具的处方药,故其应当知道药品的成分及治疗失眠症的用药方法。杨某对“思诺思”的需求明显不符合为治疗失眠症的正常行为,而孙某明知杨某滥用精神药品成瘾,仍向其出售,应认定主观上知道使用者购药系为吸毒。故一审法院以贩卖毒品罪对孙某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孙某提出上诉,二审维持原判。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