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发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为现代战争推开了高超音速时代的大门。高超音速武器凭借其极高速飞行、高机动突防、高精准打击等特点,正在重塑现代战争的攻防体系。而在现代军事博弈中,“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战略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其宗旨在于通过不对称作战手段,限制或阻止敌方在关键区域的力量投送与行动自由。高超音速武器的出现,恰好为“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提供了解决方案。
以极致速度改写传统战争规则
从广义角度来看,高超音速导弹是指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约6174公里/小时)的导弹武器系统。这一惊人的速度阈值并非简单的数字跃进,而是代表着作战效能的质变拐点——当导弹的速度快过反导防御体系的反应极限时,传统战争的规则将被彻底改写。
要理解它的颠覆性影响,首先从它的技术本质说起,高超音速导弹通常采用两类技术路径:一类是由火箭发动机加速至高超音速后,利用气动外形在大气层边缘进行无动力滑翔的助推-滑翔型高超音速导弹(HGV),例如“通用高超音速滑翔体(C-HGB)”,速度可达到5-10马赫,射程约3000公里,“先锋”高超音速导弹,速度高达20马赫,射程超6000公里;另一类是依靠超燃冲压发动机持续推进,在稠密大气层内实现高速巡航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HCM),例如“皓石”高超音速导弹速度达9马赫,射程约1000公里,“高超音速吸气式巡航导弹(HAWC)”速度超5马赫。从技术特点来看,前者的飞行高度更高,具有更远的射程与横向机动范围,适合实施大纵深精准打击;后者的飞行高度较低,但具有更强的低空突防能力、隐蔽能力和末端机动能力,适合打击移动目标。
高超音速导弹之所以能够制霸空域,成为“三位一体”核战略威胁的关键一环,是因为其具有以下优势:
其一是令敌方防御形同虚设的飞行速度。高超音速导弹的速度为其提供最直观的威慑力,5马赫的飞行速度意味着它仅需要10分钟就能够打击1000公里以外的目标。与之相比,同等射程条件下的传统弹道导弹需要15-20分钟、亚音速巡航导弹需要1小时以上。例如,“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从克里米亚半岛发射后,仅用7分钟就摧毁了乌克兰西部的大型导弹和航空弹药库。
其二是使敌方拦截焦头烂额的机动突防能力。与传统弹道导弹的固定抛物线轨迹不同,高超音速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可进行大幅度的横向和纵向机动,使拦截系统难以预测和锁定。在横向上可以通过“蛇形机动”实现大幅度变轨,使得反导系统难以预测其最终落点。2024年12月,也门胡塞武装使用“巴勒斯坦 -2” 型高超音速弹道导弹打击了位于以色列特拉维夫的目标。该导弹的战斗部采用了小弹翼或小型发动机,在高速俯冲飞向目标的过程中,其飞行轨迹和方向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面对以色列先进的防空反导系统,包括美国部署在以色列的“萨德” 反导系统,“巴勒斯坦 -2” 型导弹仍能成功突防,表明其具备较强的机动突防能力。
其三是将敌方雷达变成“近视眼”的强隐蔽性。一方面高超音速导弹通常在30-100公里的邻近空间飞行,这个高度区间恰好是多数防空雷达的“视觉盲区”;另一方面导弹主体采用雷达吸波材料和扁平化外形设计降低雷达反射截面,使得导弹在高速飞行时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等离子体鞘,大量吸收或散射雷达波,降低被探测概率。2018 年俄罗斯成功试射“先锋”高超音速导弹系统,此次测试中,“先锋”导弹从奥伦堡州多姆巴罗夫斯基导弹基地发射,以 20 倍音速在 20 至 100 公里的邻近空间飞行,最终命中位于堪察加半岛库拉靶场的目标,俄国防部称,该导弹在测试中成功规避北约现役反导系统的追踪,展现临近空间飞行的战术价值,验证其“从雷达屏幕上消失”的实战能力。
三大优势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以速度优势突破时间维度限制、以机动优势突破空间维度限制、以隐身优势突破电磁维度限制,使高超音速导弹成为现代战场上最难防御的武器之一。这场围绕高超音速武器攻与防的技术竞赛正在重塑21世纪的战略平衡。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